美文网首页中华文学精华内容我与简书的故事
我与简书的故事 | 我在异国捡起丢弃已久的中文

我与简书的故事 | 我在异国捡起丢弃已久的中文

作者: 京京在美国 | 来源:发表于2021-01-27 13:31 被阅读0次
    昨天收到通知,我获得了“简书创作者”称号。作为“简书“庞大队伍中的写作爱好者之一,首先是要感谢“简书“的工作人员审稿的辛劳。另外,收到这个称号也想为自己和“简书”说上几句感言。

    真正进入简书发文是三个月前,我是简友队伍中较少数的美籍华人。

    在中国的时光都已成为我的片段回忆,因为更多的年数是在美国度过的,我早已习惯了在美的生活。孩子们都出生在美国,英语张口就来,中文则勉强一说。

    和很多简友们写的一样,小时候,只有老师表扬我的作文好。只要是我写的作文,第二周老师必当范文朗读。我的作文本是千疮百孔的,因为之前是钉在教室墙上供班里学生阅读,期末之后是钉在校橱窗里供全校学生阅读。并且我的作文本是最厚的,我把本子当中的书钉打开,添加了很多页纸,因为我的作文总比别的同学写得长,经常会把一篇叙述性作文写成短小说。学校选派参加个作文比赛什么的,那必然是我去。

    到了美国读书那会儿,上英语写作课,那是我喜欢又头疼的课。喜欢,是因为它与写作有关。头疼,是因为每篇文章都被老师从头到尾地修改标点符号。中文和英文的标点符号点法是不太一样的,这让我感觉非常混乱。

    那逗号,句号,封号点得如红梅怒放,盛开在我的作文纸上。翩翩婀娜的英文字体犹如繁枝为梅花鼎力,我的作文便是红梅下无言的泪。

    英语写作课是修两年的,为了加强英语写作水平,我硬是修了三年,当时我的所有学科都是一线的A,唯有这门喜欢的写作课得了一个B。

    之后修演讲课,这门课和写作密切相关,加上还要说,和美国同学一起上,我是准备败北的。事前还专门和老师打了声招呼,告知一下自己不是美国出生的。却没想到,演讲老师很少关心我的标点符号问题,他不注重纸上谈兵,只在乎写稿质量和演讲本身。

    这样一来,我的说服性演讲,鼓动性演讲,激励性演讲等,由于稿子写得较好,加之本身又喜欢朗诵表演,听得人越多我演讲得越起劲。 学期结束时,我得到的演讲总评分尽然是全班最高的,顺利拿到了A。这是我在美学习期间,两个写作方面的经历。

    信息网路时代,“写”成了工作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我通过邮件和对方跨国交流工作,赢得对方信赖,达成一致共识,促成合作项目。 通过“写”的交流,在工作中解析对问题的看法,讲解操作流程,解释初衷,缘由,构思和预计效果,工作中的很大一部分取决于我在邮件中的沟通。

    可谓见字如见其人,写的好不好是工作中沟通的至关重要环节。通过书信往来,我们在上海成功举办了“国际养老论坛会”。邀请了国际医学界人士访美,与“美国养老协会”进行了对接的双向工作等等。

    在美国生活了几十年,突然敲打起一篇篇中文,对我是件遥远而陌生的事。好在我一直有着阅读的习惯,当遇到“简书”时,便有一种---” 蒹葭苍苍,在水一方,等你多时“的感觉。

    “简书”提供了为众多文字爱好者的交流平台,包括我这样一个久居异国的华人,也萌动了学习文学追寻沉埋已久的写作之心。

    “简书”是一个非常自由宽厚的文字国度,在这里我分享我的美食,我的散文,我的小说,我的习画,以后也许还会有更多想要和简友分享的。 能表达于平面上的,甚至是声音都可尽情释放于“简书”中,这是“简书”的魅力所在。

    爱因斯坦在临终前的最后两句,是下意识地用自己的母语说的。我想一个人无论在异国生活多久,叶落终是要归根的。心灵的深处,母语永远是最自然最亲切的。

    我在“简书”中捡起丢弃已久的中文,带着恭敬的心,我与我的母语做深度的交流。

    “简书”是一个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平台。 简友在互动之间真诚友爱,彼此关照,相互鼓励,甚为感动。

    我沿着字里行间的小巷踱步,顺着白墙黛瓦的纸笔与你在文字的国度里相遇。就在这里,就在——“简书”中。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我与简书的故事 | 我在异国捡起丢弃已久的中文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yeoz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