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谈了4年恋爱的女孩来咨询,她的苦恼是:跟男朋友情感上已经到了非他不嫁的地步,但两人面临一个巨大的冲突——男友是个刚起步的年轻艺术家、喜欢天马行空无拘无束,不愿意做房奴,觉得租房子一样可以结婚;而女孩的父母,却觉得买房是最基本的结婚条件,没有房子算什么家!
女孩开始还站在男友一边,觉得租房很浪漫,可以体验不同的居住环境;可是随着越来越多亲友“他不给你买房,不是不够爱你、就是没有责任心”的劝说,她也开始动摇起来,开始跟男友赌气、吵架,甚至闹到了要分手的地步。
看起来,女孩是受到了亲友的影响,事实上,在亲友背后,还有一个更大的势力,大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每个人都没有觉察到它的存在。那就是:集体无意识。
集体无意识又叫集体潜意识,是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通俗地来说,就是族群的祖先们遗传给我们的生存经验和情感体验,潜伏在我们心理的最深层部分,就像一组心理文化的遗传基因密码。
作为一种典型的群体心理现象,我们几乎觉察不到它的存在,然而却无时无刻不活在它的影响之下。集体无意识在一定条件下会被唤醒,决定着每个民族的不同性格、行为和社会发展。
回到买房上来看:中国自古以来以农耕文化为主,农耕时代的特点就是:定居和聚居。自己的房屋成了家的意象代表。所以虽然几千年以来,中国也在经历从农业时代到工业时代再到智能信息时代的变迁,但关于家的意象却根深蒂固,就像老话所说:“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买房、建房就成了一代一代人努力完成的大事。
相比之下,西方国家游牧文化偏多,哪里有发展就去哪里,习惯了分散和流动居住,没有安居乐业的文化影响,所以“家”的概念和房子并没有直接关联,这种集体无意识下成长起来的年轻人,就不太会有“只有买房才能结婚”的压力和束缚。
意识到这一点,女孩对亲友的抱怨化为了理解,但她不能理解为什么同样作为中国人,男友就没有这么强烈的买房意愿。我问她男友的籍贯,她说:“内蒙古”——原来如此,蒙古族的先祖们从渔猎到农耕、再变成游牧,逐草而居使他们生存得更好,他们的文化中,有一个说法是:“要是固定在一地,大地母亲就会疼痛,我们不停搬迁就像血液在流动,大地母亲就感到舒服。”这些文化背景,男朋友或许全然不知,但集体无意识的影响,却一样在他的血脉里流淌。
了解了这些,原来关于“买房才是爱,有房才有家”的意识局限,在女孩心中打开来,她最终可以安心地与男友一起共享,她内心也很认同的精神游牧生活了。
集体无意识通常会通过“原型”和“本能”表现出来。
本能比较好理解,荣格认为,“只有那些来自遗传的、普遍一致的、反复发生的潜意识过程才能称为本能过程”。本能是一种典型的行动方式,本质上是一种集体现象,与个人的独特性没有任何关系,比如:人并不需要通过亲身经验,就能产生对于黑暗和蛇的恐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