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花在什么地方,收获是看得见的。
著名心理学教授罗伯特•西奥迪尼在《影响力》里说过信息处理:接触、吸收、理解、整合和保留,才能转化为自己的知识。
在2015年之前,我的知识结构是散乱的,没有一个系统的框架式的结构。
第二次看刘未鹏的《暗时间》,才清楚知识需要梳理,时间需要梳理,通过断舍离模式,舍弃无意义的碎碎念,拎出来有意义的知识,倾注专注的力量。
图来自必应我很喜欢刘未鹏说的:“兴趣遍地都是,专注和持之以恒才是真正稀缺的。”
暗时间我理解的是利用一切零碎的个人时间,专注的学习和思考问题。
以下是通过思维导图整理书中的框架:
思维导图刘未鹏的《暗时间》我收获很多,在他的引导下,开始有意识地增加心理学和思维方面的书籍,减少一些网络言情之类的轻小说,畅销网络小说看完只停留在当时,尔后很快就会忘记。而经典和专业类的思维方面、社会心理学方面不一样,会给读者带来全新的视觉,提高个人的决策和判断力。从而锻炼一个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015年之前,我看的大部分书是凌乱的、凭着自己的爱好和兴趣,拿起就看,也没有去专门写过读后感或者记录书中的精华。接触到刘未鹏的《暗时间》带给我最大的改变是,我开始有规划地去选择看书的题材种类,不是单一的文学之类,现在增加财经、历史、心理学、育儿和思维方面。可能这也是一个文科生的弊端,只看单一的,视觉范围比较狭窄。也开始学着跟着大师们一起看经典的书,这大半年,带给我的体验是,开始会不由自主地思考,逻辑方面也清晰一些,做一件事,提前计划,我会问一下自己还有没有别的更好的方法,是否可行。
就像刘未鹏说的,脑子里想的是一回事,真正下笔、真正在键盘上面敲自己的感悟是另外一回事。很多时候,我觉得脑子里想的没有我写下来的清晰或者没有这么深层次、没有这么多的想法。我在敲键盘的时候,思路和打字的速度差不多,键盘会思考。很庆幸,刘大大写了这本书,分享这些思维方式,虽然我对文末后的数学不是很感兴趣,但前部分的暗时间、以及南大的七年生活,给了我很深的启发。
虽然我的大学并没有过分虚度光阴,不过比起牛人们来,觉得自己规划太少,脑子里没有认真规划过职业和未来。
现在和未来,我的规划是,专业方面,继续考职称。看书阅读,本是我最大的兴趣爱好,不能丢下,我的计划是一周一本到两本,一个月四本,一年50本左右。看完及时书评,以便以后温故,知识需要深加工,看的是作者的,想的是自己的,食物吃下去消化了,才是食物,不然是废物,没有任何意义。
暗时间,一点一点的利用空余时间,慢慢的累积,一天搬一块砖头,相信日积月累,能造一座自己的城堡。时间花在哪里,收获是看得见的。从现在开始,为时不晚,以此共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