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放学刚出门,被门口一群人的事后现场拴住了脚步。没有发现线索和主要人物。
正纳闷,校领导送来了两位。“六年级的,你教他们吧!你给处理一下吧?”
观察:一位,头上还隐隐冒烟,脸涨得通红。一位冷静的出乎预料。留意一下会发现,“静”背后透着一丝不安。静的不合场。
感受:我没有去太多插嘴他们对事发经过的描述。
“慢下来,全身心聆听”我努力提醒着心急的自己。更多的去引导他们发现自己的当时、当下的感受。从第一次,孩子的回答中“我有点害怕”“我很气愤,被欺负”能确定他们能理解感受这个词,能比较准确发现自己的情绪感受。
只是还有些不习惯,不确定这样作能怎样?我也是在作的过程中,去发现、体会“问感受,它的价值在哪?”。我们都一样,不习惯打破,比如“你说她说,你应该他不应该,以后再这样……不允许……”的传统沟通方式。但我相信,有价值的东西一定会有体现的。
需要:背后的需要
头上冒烟的那位:我没有被尊重,他们老欺负我。我被侮辱,他们踩我……
你需要他们尊重你,看得起你,是吗?
一脸冷静的:我没有,我只是平时喜欢和他开玩笑……是想和他玩。
你从他的脸上看到他的感受了吗?你可以换个方式交流吗?你也需要通过一种正确的方式被理解认可。
请求帮助:
你现在对他还有什么想说的?冷静的那位“我想给他道个歉”。在那一瞬间,我被融化了!不知道是我的教育有效还是他快速的反应。
![](https://img.haomeiwen.com/i7290480/986e7ae658ec40f4.png)
观察、感受、需要、请求,是非暴力沟通的四大要素。我没想到自己的一个沟通习惯的改变,让暴力沟通变得容易解决,教育效果更长效。
感谢自己,也感谢孩子。用,才有用。
感受才能好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