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生活中的很多事情都需要刻意练习。
大多数天才都是通过刻意练习得来的,比如:莫扎特、达芬奇等。简书写作,很多老师的文章几乎篇篇都是精华文章,阅读量惊人,成百上千的小钻石胖人艳羡,很多内容都值得让人一读再读。也许你认为他们天生有写作的才能,我觉得不一定,我也从不少老师的作品中找方向,有不少是从开始的几百字起步。
在成功人的世界找方法,我如获至宝地懂得珍惜刻意练习的重要性,刚开始我常常为写作的素材烦恼,总是想日复一日两点一线的日子,有什么可写的呢?后来慢慢地从记录生活中的小事开始,尝试着记录和发表感想,慢慢地找到了写作的途径和方法。刚刚开始简书创作的时候几乎很少有人阅读,更不敢奢望点赞。但是我毫不气馁,坚持每天最少1000字更新,终于我的几篇作品陆续被推上了排行榜,更重要的是获得了老师们的认可和一群志同道合的好友。
知道刻意练习的方法源自一本书《刻意练习》。樊登读书创始人这样推荐:“这是一本可以帮助你成为天才的书。” 在我的心里一直认为:杰出主要靠天赋,这本书却说:杰出是一种人人都可以学会的技巧,我当然是不相信的。我从小就认为,有些人在某些方面从出生就带着天赋,比如唱歌、舞蹈、弹琴、算数、演讲等等。有的小孩一上台就自信、大方,表现优异,而我则是完全没有天赋的那一种。
记得初中一年级的时候,学校举行诗歌朗诵比赛,老师千挑万选选中了我和石磊一起朗诵《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那是我人生第一次上舞台,班主任老师指导了我们很长时间,我们也在台下表现很好。但是比赛那天,我往台下一看,全校几百名师生的眼睛都在盯着我们,脑子里面一片空白,腿也跟着打哆嗦。第一句台词被忘到了九霄云外,后面迷迷糊糊也不知道都说了什么,那次比赛结束后很久,台下传来的哈哈大笑和班主任老师的叹息摇头的情景还在我的脑袋了回荡。这次事件成了我心中的一个结,并认为自己在这方面有一定的缺陷,我后来曾经试着练习,希望能弥补,可是结果却并不理想。
去年我的《抗洪战役故事》因为事迹突出被推选出来参加县级的分享比赛,我不得不再次登上舞台。刚开始我是万分抗拒的,甚至向领导申请:“这可是代表县教育局参加比赛,能不能我提供稿件,找一个有演讲特长的老师去讲。”负责人高院长说:“这是你的真实经历,当然要你自己讲述,相信你一定可以。”随后她给我推荐了一位经常当主持人的尚老师当教练,从每一段的情感表现到每一句的停连重音都一一都进行了分析示范。“老师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我把文稿背的滚瓜烂熟,几乎每天都要用手机录几遍,再――对比怎样表达更合适。周末,我在小公园对着每一棵松树对话,对着每一片树叶讲述,后来在幼儿园大会议室也进行了分享练习,甚至有种倒背如流的程度。大家都觉得很好,我的心里还是很忐忑,总害怕像上学时那样站在台上什么都忘了。
比赛在一个特别大的礼堂进行,台下坐满了全县的领导和各行各业的人,我的心里依然很紧张,但是当背景音乐响起,我就一下子回到了故事当中,顺利地从76名选手中脱颖而出,决赛时获得了三等奖的好成绩。原来有一种努力刻意练习,就是有了明确的目标和合适的方法,然后把技能变成下意识的反应,任何人都能突破自己的极限。
新东方转型带货出现了一个超火的主播:董宇辉,他的粉丝量达到582.9万。我们在屏幕前看到了他出口成章,他却说:“所有屏幕前的才华横溢都是背后无数次的刻意练习。”新东方的管理政策是:老师每年至少读20本书,基层管理至少读30本书,高层管理至少要读50本书,在大脑中输入大量知识就是一种刻意练习。
播种和收获不在一个季节,中间隔着一段时间的刻意练习,设定目标不断练习吧!如果你想成为写作高手,那就大量练习写作技巧;如果你想成为教科研专家,那就可以练习教科研能力;如果你想成为优秀家长,那就可以练习家教方法.....
世界上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量变的积累才能带来质变的表现,只要不忘初心刻意练习,一定能展现出杰出的成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