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人大多活在虚幻的世界。朋友圈有人来点赞,就以为自己很优秀;有个人说了几句甜言蜜语,就以为遇上了真爱;看别人晒自己的成功经验,就以为遇上大神了,真是恨不能扑上去抱大腿。别傻了,你知道什么叫做“听于无声,视于无物”吗?
圣人听于无声,视于无物——劝你别轻信,不盲从圣人听于无声,视于无物。是说,圣贤之人,能从无声之处听到事情的真实,能从表象之外看到事物的本质。
这句话出自吕氏春秋中,说齐桓公与管仲密谋讨伐莒国,还未开战,消息不胫而走全国上鞋皆知,莒国有了防备,这仗也就没的打了。
齐桓公追问管仲,这消息是怎么泄露的呢?管仲也大呼,这里一定有高人潜伏。齐桓公恍然大悟,说,那天有个劳役曾几次抬头看他们。管仲于是彻查,招来那天当值的所有劳役,看其中叫东郭牙的人气宇不凡便认定是此人,东郭牙坦然承认。
管仲纳闷,我们又没说讨伐莒国的事,你是怎么知道的?东郭牙从容回答,我听说君子有三种面部表情,欢喜开心是要宴乐的表情;肃然凝重是哀痛;怒气冲天,手脚僵硬是要发动战争。您在高台上,怒气冲天,手脚僵硬,抬手指着莒国的方向,张大嘴巴,正是“莒”音的口型。由此得之!
东郭牙不用耳朵听,却能知其意,这是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的高境界——听于无形,视于无物。
听于无声,视于无物,是一种智慧,拥有这种智慧的人常常能透过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从而对事、物做出正确的判断,从容应对。有人把这种智慧看做是察言观色,见机行事,虚与委蛇之人的行径。这只能说自身格局所限的狭窄,片面的认识,是对古人智慧的亵渎。
经此一事东郭牙的才能的得到管仲的赏识,管仲将他举荐于齐桓公得到重用,与管仲共同辅佐齐桓公,享誉后世。
透过现象看本质,往往能让人认清现实。认识和思维不能浮于浅层感官,而是要“无形”中去观察,“无声”中去辨识。
齐国攻打宋国,弱小宋国不敌强大的齐国,派了使臣臧孙子向楚国求救。楚王非常高兴,慷慨答应。归国途中臧孙子面色忧郁,车夫不解,楚王答应援救为何还忧愁?臧孙子说,齐国强大,宋国弱小,救了弱小的宋就要得罪强大的齐,这是该忧虑的事,楚王却非常高兴。这是假意答应,不过臧孙子的高明在于,他明白楚王这样做是要给宋国坚持对战的信心。果然,宋国一连败退,丢失五座城池也没见楚国出兵援救。
臧孙子能通过楚王的外在言行举止,看出楚王本质上的言行不一,派兵无望,却同时能透过表象认识到,楚王想要宋国坚定信心,所以宋国才可以拖住齐国消耗齐国兵力,丢失五座城池后,终于等到楚国的援兵。
历史上也有不懂的透过现象看本质而损害国家利益的事件。
楚王给令尹昭阳赏了一块玉璧,昭阳十分喜爱。一天大宴宾客,取壁给大家传看。宴会结束后,玉璧却不见了。有人是其门客张义偷走,昭阳将张义打的皮开肉绽后放了张义。之后张义跑去秦国,他主张“连横”,得到秦王的赏识,并拜他为相。
昭阳担心张义得势报复,进谏楚怀王与齐联盟对抗秦国。秦当然要破坏。于是张义自荐去楚国拆散秦楚联盟。到了楚国张义先私下买通了几位重臣之后才去面见楚怀王。他只字不提当年“偷璧”之耻,只说要于秦交好,愿意将商于一带六百里地归还楚国,条件是楚国必须与齐国绝交。楚怀王大喜当即答应。朝中大臣大多赞成,只有屈原等少数人看出了张义言而无信的本质,于是极力反对。但楚怀王还是轻信自己听到的。
楚国使臣跟张义到秦国办理交接仪式,张义假称摔断了腿,三月余不再见楚国使臣。这时楚怀王若能从这个细节,看出事有蹊跷,历史可能重演。但偏偏楚怀王没有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于是在秦国的进一步诱使下,派人跑去齐国边界滋事,挑起边境战争,而导致愤怒的齐王转身与秦结盟。
齐楚联盟轻而易举被瓦解,就其原因就是楚怀王轻信了张义的三寸不烂之舌,只看表面,不懂得透过现象看本质。他识不出张义的虚与委蛇,阿谀奉承,更不会明白张义表面与秦友好,实际目的是要促成秦齐友好。瓦解齐楚联盟,促成秦齐结盟才是张义去楚国的真正目的。
听于无声,视于无物。教人通过对事物细微的观察,做到透过现象看本质。而不是被表面的现象蒙蔽双眼,忽略现象的背后的本质,凭着感性的,甚至偏见的认知只看表象,最终被表象欺骗。
朋友圈天天来点赞的,不一定是真赞你,甜言蜜语不一定是爱情,讲成功学的人不一定大神。要懂得于“无物”中去观察,“无声”中去识别,才能做到,不轻信,不盲从,对事物有自主的认识,正确的主导。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