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傻天书》读后记二

作者: A醉艺楼字画收购 | 来源:发表于2023-01-15 23:17 被阅读0次

    自从响应简书大佬无穷的读书活动,把《太傻天书》列为读书书目后,总会在每天临睡前读一会儿,不知不觉已读了近百页。

    那就有必要为大佬无穷交份作业,汇报分享一下读书感受。

    书中称时间外的完整的自己叫太傻,太傻是一种客观存在,是将每个人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聚合起来,形成在时间尽头的一个你自己。一些其他的书籍会称太傻为圣灵、高我、或者最高灵魂之类的名字。

    《太傻天书 》 的目标是通过超越时间 ,清除你大脑的病毒,恢复你本来的创造与奇迹的能力, 并解决你生活中的一切问题。最终你将找到你内在太傻的指引, 通过太傻的道路 ,找到你真正的世界。

    当我读到这里,突然想到了两个故事,一个是达摩面壁的故事,一个是王阳明革竹的故事。

    这两个故事有个共同点,就是对旧的事物的不认可,对新道理的参悟追求。

    达摩面壁,讲的是对时机的把握。南朝梁武帝大通元年达摩航海到广州。梁武帝信佛,把他接到南京传法。但是当时南朝的佛教重视讲义理,与达摩的禅宗重坐禅,提倡“见性成佛,不立文字”的理论不合。据说他到南京以后,梁武帝同他说佛理,问他:“我修建了这么多佛寺,写了这么多经卷,度了这么多僧人,有何功德”?达摩回答说:“都无公德”。武帝问他“何以无公德”?他说:“这都是有求而做的,虽有非实”。由于他同梁武帝话不投机,于是便离开南京北上,于同年到北魏,开始在洛阳一带游历,传习禅宗。后来入嵩山少林寺。他在少林寺坐禅时,面壁九年,一天到晚默然而坐,后来终于等来可以传法的人僧慧可。

    作为一个从印度到中国传法的大成就者,当时那些没有开悟成道的修行人是无法了解的,也就谈不上对达摩祖师的认可了!如果当时中国的和尚对达摩祖师不认可,在中国的传法就不可能成功,来中国传法必然成为一场徒劳!

    所以,达摩祖师必须显示一下真本事,给大家见识见识——自己给自己一个验证!

    他既然是个大成就者,他必然早知道他应该传法的人何时出现,他必须做出常人做不到的事,震惊佛门,他才会有资格成为中国的禅宗祖师,是不是?

    因此,才会有他面壁九年的神奇事迹,众僧人不得不服!

    最后,达摩祖师一苇渡江西去之神奇事,也是同样道理,他所显现的神通无非都是给佛门修行中人树立信心的!

    如果说《太傻天书》就是作者太傻一生悟到的心法大成就,在当今的社会,他选择用苦口婆心的方式,写成厚厚500页的书籍,由对话部分慢慢一点一点的渗透,引入,目的就是为了让读者反省自我,跟着书中叙述去感受作者的认识,再比对中作出选择,有选择才有接受,作者等待的就是这个合适的时机。真正的正文部分短短几十页内容,由此看出作者的用心:不急,慢慢引导,慢慢等,时机成熟才是破壁圆满时。

    王阳明革竹事件则是一个转折的重点节点,是王阳明后来转化为探求和选择新的精神方向时的动力源泉。

    明代大哲学家王阳明一心想成为圣贤,一直笃信朱熹的“格物致知”学说。为了实践,他曾格了七日七夜的竹子,希望能够格出竹子之理,但换来的却是刻骨铭心的失败,自己更因此而病倒了。  从此,王守仁开始改变了自己的看法。王守仁通过对格竹子之理失败的经验的总结,认为在朱熹的“格物致知”论中,认识的对象是自然的事物,认识的方法是外在的观察,认识的目的是增进知识。

    王阳明对朱熹的这种“格物致知”论非常不满,提出了自己的“致良知”学说。所谓“致良知”,就是说认识的对象应该是自己的心灵,认识的方法应该是向内的自我体验,并将自己的体验即心中的天理推广到外部事物之中。

    当然,对作为认识的最终目的即提高道德修养和精神境界来说,它们之间没有原则性的区别。  同时,如果我们将朱熹与王守仁的观点加以对照分析,就会发现王守仁对朱熹思想的理解是从他自己的意图出发,并不等于就是朱熹的原意。

    但在效果论上,王阳明成功悟道,破茧成蝶,推出他的《心学》,在当时就有很大的影响力。

    我在读《太傻天书》时,脑子里不断推测作者成书的原因,想象他如当年王阳明一样困惑。在生活中,在事业上,遇到问题时,当他用自己原来掌握的知识和道理不能解释,从面陷入了自己和自己斗争的局面,经过困苦的蜕变,他完成了对自己内心的改造,也就是如他书中所说,最终找到内在太傻的指引, 通过太傻的道路 ,找到真正的世界。

    这种感觉是那么的美妙,他有必要详细把这过程记录下来,让人们可以参悟,于是就有了这本苦口婆心,循循引导的《太傻天书》。我相信作者的真诚,我也相信,沉下心去读,一定会有收获,但每个人和它缘分到底有多少,还要看每个人的悟性和契合度。

    作者本人也说一百个读者中,能有三四十人读完就算巨大成功,这三四十人中估计能有一个人真正读懂这本书。这是每个人经历、认识不同导致的认知差异,也反映了思想意识形态再造的困难。人们总喜欢呆在既定行成的舒适思维里,非有重大人生变化或波折难得停下来做出艰难思考和改变。

    思考的过程和角度也因人而异,我总觉得找到内心自我平和、能和自己和解就是圆满。自从《太傻天书》成功引起了我对它的好奇心,从读书中感悟到作者写作方式和成书动力,但太傻到底想说的是什么思考方式和看问题角度,追求的到底是什么,还得耐着心慢慢读下去才能揭晓!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太傻天书》读后记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zpac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