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我今天很想讲一下这个关系框架理论,但是感觉还是太复杂了,一时半会可能也是讲不清楚吧。
但是我今天注意到另外一个就是功能性语境主义,是说什么呢,是说一句话可能没有什么意义,有没有意义要看它是在什么背景下说的。
其实我们也知道,在不同的环境下,就是同样一句话,确实是意义不同的。
在课程中举了一个例子,我觉得还是很好地说明了这个问题。
其实这个例子有不同的版本,如果你刷抖音的话,一定会看过这个段子的。
说话,某一天,男A 和女朋友B在一起看手机上的电影,这时候,微信图样显示来了一条语音短信,男人点开了短信,语音留言是“我怀孕了”
女朋友很生气,大声质问男A,这是谁,这个时候,男A一脸蒙,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说“我不认识这个人”
女朋友更生气了“人家都怀孕了,你还说不认识人家”
然后打了男A几个耳光,男A好委屈,但不知道怎么解释。
结果这个时候,又来了一条短信
“我要去医院检查,你给你女朋友买的东西,我明天才能发货”
这个时候,男人听了倒了轻松了,可是女人听了,好尴尬啊,男朋友为自己买礼物,可是自己还打了他。
这就是同样的一句“我怀孕了”
发短信的人认为,我陈述了一个事实。
男人莫名其妙,女人认为这是一个出轨的事实。
所以这个课程的老师说,我们的行为其实是被我们的语言所左右的,同样的一句话,可能每一个人做出的反应是不同的,是因为我们头脑中关于这句话的解释是不同的。
而我们甚至不能稍微冷静一下,再等几分钟,我们就做出了一个行动。
其实今天的收获是什么呢。
我们不要关注这个行为是什么,而要关注这个行为背后的功能是什么。
就如同,我告诉你,我喝了几杯水。
那么你的第一反应可能是你一定渴坏了吧,做什么工作啊,连水都喝不上啊。
然后,我又告诉你,我是在医院喝的水,你可能会想,都累的要送医院了。
可是如果我再说,我喝水,是因为我要做一个泌尿系的超声检查。所以这个时候,你就明白,喝水在这个场景中或者是说背景中,并不是我们常规意义上的渴了。
所以呢,我们听到一个词,我们都会从常用的场景中,或者是我们熟悉的场景中去寻找对应的解释啊。
可是我们忘记了,还有许多我们不知道的场景。
所以为了注意这一点,就提到了我们要发散思维。
就如同说出一分硬币的不同用处有什么?
所以,同样一个行为,我们可能要关注这个功能是什么,同样的喝水,普通场景下是为了解渴,可是在医院的场景中其实是为了充盈膀胱。
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就可以明白,为什么有人说,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珍宝。
希望我们都可以变废品为宝。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