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套佛学体系最根本的观点就是:“苦”和“无常”。大乘佛教基本思想之一:一切都是“空”,都是虚妄。而小乘偏于自度,重视自己的清净解脱和自我完善。
而“菩萨”这个词,它其实是梵文“菩提萨陲”的音译简称,“菩提”就是佛的智慧,“萨陲”就是众生,想要觉悟成佛的众生就被称为菩萨。
普度众生,如何度?
第一点,菩萨要普度众生,不可有所挑选,而且这个众生不只有人,还包括各种动物、植物等一切生物;
第二点,菩萨要普度众生,但同时也要清楚其实并没有什么众生在被菩萨度;
第三点,执着于四相的就不是菩萨。
四相: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一共四相。
首先我们来理解一下“相”是什么,从字形结构来看,是一个眼睛在看一棵树,所谓“眼见为实”。
于“我相”就生出了我“执”,要全世界都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就是我执深重,解脱之道就是破除我执,也就是不要执着于“我相”,不要把自己的这个“我”当真。
人相”就是在“我相”的基础上有了“ta”的观念,这个ta包含了男他、女她、动物它。有“我相”就必然有“人相”,由此在心里区分出了你我ta、你的我的ta的。
“众生相”就是对有关“你我ta”的一切认知和理解,比如什么是善恶、猪是人的食物、水变成冰就是降温了等等。
“寿者相”就是认为有永远不变的东西存在,比如希望自己长生不老、认为世界终有末日等等。
从痛苦中得解脱的方法是知行合一地遵行六度,不仅自己遵行,也要教化ta者遵行,只有普度众生才能既修到智慧,又修到福德。
福德分两种,一种叫洪福,我们祝福人时会说一个词-“洪福齐天”,就是身处俗世中的人能享到的最高的福了。
还有一种福叫清福,那是放下了俗世执念才能享到的福,一般形容老人我们会说是“享清福”,就是因为老人们比较容易放下俗世执念。
布施的时候不着相,你就能感受到无量福德,由此就从痛苦中得解脱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