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该上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写作训练《抓住细节》。
上课铃声已经响起来了,我还没有找到更好的导入方法。
只好硬着头皮进课堂,静观其变,看看会不会灵感突现。
进入课堂,八班的孩子正在进行“课前三分钟”,主讲人是王祎,主题是“那年那些事”。
王祎这个孩子跟大家分享了和童年伙伴赵子墨的事情,但是,叙述比较笼统,只是说她小时候有一个玩伴,关系非常好,经常在一起玩,她们俩还找到了一个只属于她们的“秘密基地”,在一起玩得很开心,只是,后来小伙伴搬家了,她们就再也没有在一起玩过。
点评时,大家给王祎的评分不高,感觉听了之后没有任何触动,更没有产生情感共鸣,也就是听完之后没任何感觉。
我似乎突然找到了灵感,何不以此为契机,导入新课呢?
“大家刚刚谈了对王祎同学课前三分钟的看法,一致的感受是听了没什么触动,也没什么感觉,你们觉得,为什么存在这样的问题呢?关键点在哪儿?”
“叙述故事太笼统,没有细节,所以大家没有感觉!”大家得出了一致的观点。
“是的。你们抓住了关键问题——缺少细节,我们这节课就来学习第三单元的写作训练——抓住细节。学完后,我们再来给王祎同学今天的课前三分钟加一加,看看会有怎样不一样的效果。”
由此导入的本次写作课的学习。
友友们,是不是这样的导入也挺好吧。哈哈,为自己这样机智的导入点个赞!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