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必抱歉
参加完家长训练营后的父母,一般有两种截然不同的反应,一种是抱歉,内心充满深深的内疚和自责。一种是内心平静,给人一种更有力量的感觉。为什么要抱歉呢?可能这些父母认为,是因为自己不懂教育,让孩子变成了今天这个样子,走了一段弯路。
杨老师在西安家训营讲完课后,一位爸爸从会场跟出来,这位七尺男儿,眼含热泪地跟杨老师说,孩子已经有四年没上学了,深深的自责吞噬着他的心。杨老师看到他这么痛苦,这么内疚,真的是很不忍心,希望向他解释一件事情“你并没有错”。没有一位父母是要故意伤害孩子的,而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大家犯下的错误是很公平的,这个世界上没有谁比谁更聪明。如果我们跟别人比学历,比职位,比金钱,比孩子,可能会让我们产生自卑,产生无助的感觉。但是放到一个公平的平台上,用人类已知的知识和未知的知识做比较,可以比喻成一个乒乓球与整个球馆的比较,博士毕业的人掌握的知识像乒乓球那么大,一个农民的知识像一颗黄豆那么大,但是相对于茫茫的未知而言,博士跟农民的差距也就没那么大了,所以面对未知,大家都是公平的。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没有全做对的父母,也没有全做错的父母,我们能把孩子拉扯到这么大,就证明我们还是做对了一些事情,是我们未知的部分伤害了孩子。
所以面对自己曾经犯下的错误不必抱歉,抱歉并不会让事情变得更好,如果一直处在抱歉、内疚、自责中,伴随着的就是无能为力的被吞噬的感觉,让自己陷在泥潭里拔不出脚。
杨老师讲了一件小时候发生的事情,有一次跟妈妈发生了冲突,觉得妈妈伤害了自己,非常的伤心,无论妈妈怎么说都不行,不依不饶不吃饭。这时妈妈拿着一个红色的本子,抽自己的脸,以示惩罚,期望得到儿子的原谅。看到妈妈抽自己的脸,杨老师哭的更惨了。
其实孩子并不想要父母的道歉,也不想让妈妈受到伤害,孩子要的不是这样的一个结果,这种行为会让孩子看到更大的否定和无助,没有哪个孩子想看着父母否定自己。很多父母在认识到自己在教育孩子上犯了严重的错误后,往往会选择两个极端。比喻成拳击手的话,因为曾经的无知,把重拳打到了孩子的身上,把孩子打翻在地,当知道孩子遍体鳞伤是来自自己的重拳,有些父母会进入另外一种状态,把重拳挥向自己,以希望得到一些慰藉。
可是,孩子看着爸妈把重拳挥向自己,他们内心的感受是什么样的呢?
我们本来是希望把孩子带向一个光明的未来,却由于无知而走到了一片沼泽地或者沙漠里,令人绝望。同时又发现另外一个事实,我们悔恨把孩子带到一个令人绝望的境地,然后在这样的绝望的地方,一次次把重拳打向自己,让自己的精神人变得遍体鳞伤。如果是这样的话,我们还有能力将孩子带出这片沙漠,寻找一片绿洲吗?孩子眼里看到这些会很费解,“我要的是父母带领我走出沙漠,找到绿洲,但是他们却站在原地,向自己挥拳”。
一直处在内疚、自责中的父母,不停地找老师提问题,其实无非是站在渺无人烟的荒漠里,多了几声呼救而已。
如果我们试着跟孩子说两句话,看一下哪句话,更让人有力量。
“我参加了家训营,我很抱歉,我做错了很多事情,孩子,妈妈对不起你”。
“我参加了家训营,孩子你知道吗?我做错了很多事情,我拥有了更多的经验,这让我对未来更有信心”。
这是具有两种不同特征的话。柏拉图的观点说,一个东西要成为椅子,必须具有某种特性才能成为椅子,他把这种特性叫做“椅子性”,这是一种理念。在柏拉图看来,“椅子性”比这把椅子更真实,它让某些东西拥有一个共同的根本性、决定性的特征。
一个决定性的特征是“我很抱歉,我做错了一些事情”,还有一个特征是“我很开心,我拥有了某些经验”。这是两种不同的根本性、决定性的特征。想成为一个成功者,得先有这种成功的特性,凯撒大帝罗马凯旋的时候说:“我来了,我看见,我征服”,还有一种特征说:“我来了,我抱歉,我忏悔”,这种特质决定了,我们在面对家庭、孩子和自己的时候,是成为一把成功的椅子呢,还是一个蹩脚的板凳。
第二句话,让人把注意力焦点放在某些事实上。
1、过去因为无知,不懂教育,伤害了孩子,以后再也不能自以为是了,教育孩子不能靠主观想象,更愿意遵循客观的规律。
2、我们以前教育孩子,事倍功半,付出很多努力却收效甚微,孩子越来越被动,现在知道了努力的方向,如何做高效能父母,陪伴孩子成长。
3、教育孩子过程中有心无力,总是抱怨孩子不听话,如果我们有凯撒的感觉,更容易看到积极的事实,孩子如何才能从被动到主动。我们明白了,不要把孩子当做客体,只有孩子成为主体的时候,他才能积极主动,对自己负责。
4、过去总是事与愿违,我们特别想把孩子教育好,结果往往跟我们希望的背道而驰。为什么会事与愿违?无非是我们把从“心想”到“事成”整错了,头脑中的负面信念决定了我们把事情推动的方向,我们的努力付出,只是加速了往相反的方向行进的速度而已,要想心想事成,必须先从“心想”上下功夫,把负面信念转到正面信念,先把方向调对。
5、放下抱歉,我们会注意到另外一个事实。过去觉得知易行难,现在明白了一件鼓舞人心的事实,知是内容,行是呈现方式,知道什么程度,就能做到什么样的程度。过去那些经历,反而让我们拥有了更珍贵的经验,这些东西让我们在未来的路上更有信心,更有力量,更加坚定,充满希望奋力前行。
所以,不必抱歉,过去不管做过什么,在内心里边原谅自己。看到另外一个事实,没有谁被别人更聪明。过去做错的事情的经验,可以让我们把注意力焦点,放到过去没看到的事实上,让我们从低效的努力走向高效的成长,从被动教育走向主动,从“心想”走向“事成”,从“知道”走向“做到”,过去的经历只会让我们拥有更多人生经验,让我们的家庭走向成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