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是中国典型的、也奇葩的一个社会现象,可谓普天同庆、举国同欢、融入血脉,在如此恢弘的社会现象面前,人人随波逐流,社会顺其自然。唯有「春运」,不请自来,才引起足够的重视和研究。
这远远不够。
年有民族文化的代表性。我们中国人看到这个字,与歪果仁看到这个字的内心感受,迥然不同。尤其在中老年人心中,这不尽然是365个日日夜夜的累积,也不尽然是年头岁尾的代表;不尽然是某一个数字日期,也不尽然是年终总结式的收官;年的蕴涵,仅仅一个字,常常令亿万人思绪万千。
年有左右行动的影响性。在如何过年的抉择权上面,无论政府、企业、组织,可干预程度大大降低。勉强可以与之媲美的,仅仅是雁南飞,鱼回游,春去春又回等等神秘的自然现象。
年有超越自然的感召性。年的到来,连锁反应不胜枚举。各行各业、各个地方、各个阶层、各个方面,几乎可以调动全社会的全部能量。《西游记》说国家的力量排山填海,却不见得可以与年同日而语,国家的力量调动国民的比例再高,都难以涵盖几乎全体。
年如此魔性,推翻常识,超越自然,用正常的思维模式显然无法解读。
看过一篇很著名的文章,说的是「蜂群」集合的群体能力,与蜜蜂的个体能力比较,属性不同。这种集合的威能,最直观的展示,年就是注脚。中国人的群体,与在年的氛围下集合的中国人群体,呈现出完全不一样的精神面貌。
从哪里知道传统文化的力量之所在?年或近之。传统文化的影响,在年这种中国人群体动作的特殊环境,动物的本能集合效应,实际上要远远大于社会全部认知的累加,足以打破常规,缔造奇迹。
这是长期培训才可能有的潜意识,或者我们的DNA里面本来就有这样的存储,只待时机勃发。
在《系辞》里面孔子说,年在本质上的表达式:「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年作为一个时间概念,内涵却表达为节气的变更;孔子巧妙的用「岁成」二字,高度凝练地总结了年这个时间的概念,本质上只是季节循环的一个记录,说白了,就是由「春夏秋冬」四季更迭的自然现象。
没有物质性的四季轮回,就不存在人们认识上的年,通俗的、同时也含蓄的表达了时间乃是物质的运动的观点,以及人是环境的动物的客观事实。
用来计量年的农历,是通过六十甲子的循环,来代表岁月的绵延和寒暑的交替,即用符号表达了物质。春节成为这个计量体系的、形式上的节点。
但是,这仅仅是一个表象或者外在的表达,与本质的存在并不完全契合,而是肯定有偏差,明知有偏差。
作为一个计量工具,农历只能约等于或者近似于客观;这里面甚至存在一个许可的误差幅度,就是「闰」;「闰年」、「润月」、「闰日」、「闰秒」的实质,是对误差的人工调整。
正是这个缘故,要求相对精准的,例如「奇门遁甲」等略微复杂一点的预测术,都会有一个专门用于调整这种误差的程序设置。在准确表达时间这个方面,年的象征意义要远远大于实际作用。
精准的年的起点,不是春节,而是与立春绑定,就像平台绑定手机号或者微信号。例如立春和春节之间出世的人,属相就可能出现两种不同的算法,与日历上的属相不一致。日历是龙,实质可能是蛇,日历是马,实质可能是羊。也就是「打春」调整了年的起始。
年之春节与立春,就像民俗与文化,割不断,理还乱,共性是黄皮肤、黑眼睛、中国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