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最笑话:中国语文教育界,最知名的极少数几位博导、教授、特级,却读不明白最初级的白话文《背影》,闹出“批判朱自清自我阐释”——这中国语文教育史上的最大笑话。故,“最知名教授与特级、最初级文本、(批判朱自清的)最大笑话”,是为“三最笑话”。
请参阅《无知又无敬畏:几位教授、特级“批判朱自清”的“三最笑话”》←请点击链接
今天早晨,转发了崔俊杰老师《给高中学生的阅读书单》,崔兄用“刘项原来不读书”提醒我。
“语文界的'批判朱自清'笑话”和“几位教授、特级不读文”果然如此。我真的快要忘了这个“刘项原来不读书”的“典故”。我们中国人一直生活在一个“不读书”的国度和历史当中。不读书、少读书的人,往往厚黑到心无敬畏,了无滞碍,无知无畏,又无底线,横冲直撞,左蛮右野,出手狠辣,因而常常坐天下。稍微读点书的或读书多的人,往往书生意气,心有敬畏,左右认书理,畏畏怯怯,于是便常常迂腐挨整。一国一朝如此,一个单位一个行业,莫不如此。在中国这块几千年的土地上,深读书、细读书的人,从来没有好果子吃;少读书或不读书的人“刘项们”,往往如鱼得水,顺风顺帆,攀得最高位。这一点不是新发现,不过今晨令我震惊,并对一些事情豁然开朗。
最近几年,令我惊奇和惊悚的,不是上面提到的事情,而是下面这个事实:中国语文教学界太多人士,尽管自我号称读书人,尽管大庭广众之下他们常常鼓励年轻教师和学生读书,但他们本人却极端严重地“不读书”,这是真实状况,不是老韩我的耸人听闻之语。这个“不读书”不只是不读上面书单里面的书,不读这个书单里面的书,这点是否可以谅解?
我说的“不读书”,是太多“语文人”居然“不深入研读教材的课文”——他们“不自我研读教材课文原文”,而是直接照搬教参、照抄教参、照搬教条和成说,照搬和汇编别人的PPT。这种状况在中国语文教学界几十年来已经蔚然成风,中国语文教学界上上下下大致如此。甚至《教参》的编写,也基本是不研读课文原文(即“不读书、不读课文”),而直接照抄照搬他人观点来汇编。一些“语文人”讲课,也“不读书、不读课文”,而是基本依靠汇编他人的观点。很多“语文人”,养成了这样一种“职业病”——不汇编别人、不照抄照搬教参就不会上课。不信,您问问一些“语文人”,一篇课文的备课如果用240分钟,教师汇编、照搬教参和他人观点,大概用220分钟,而“研读课文原文”,简称“读文”,大概用20分钟。而20分钟,大概就是读一两遍课文,20分钟根本不可能“研读”。真正的“读书、读文”应该把时间倒过来,用210分钟甚至用一周时间来研读课文,用30分钟整理PPT。
我本人研读《背影》,发表《背影》解读论文《生之背,死之影,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并上《背影》课是在2011、2012年,研读花了整整40个白天;我研读《孔乙己》《故乡》每篇文章分别花了四五十天。本人愚笨、迟钝,如果用少量时间,真的读不懂课文。一篇《背影》的研究,我在电脑写下了差不多十二万字的研究笔记(我涉猎了几十万字朱自清先生大量其他作品),而我只发表了两篇文章,仅一万来字。《孔乙己》的研究,我写下了六万字的文字,只发表了不到一万字。《老王》我断断续续研读了两年,其中包括研读杨绛其它大量作品。参见《我的十堂“四冷”语文课》←点击链接。
那么,有些博导、有些教授、有些特级(注意我用“有些”“那几位”作定语,专指读不懂《背影》并弄出“批判朱自清”笑话的“那几位博导、教授、特级”),是否读书、读课文呢?我们空说无凭,用实例来说明。
有某某师范大学博导、教授某某某,还有某某师范大学博导、教授某某某,还有某某师范大学教授某某某,还有某某大学教授某某某,居然说“生命匆匆、大去不远”是对《背影》的“强制解读”,“个性解读”,不是《背影》课文的意思,也不是朱自清先生本人的意思,是“不老老实实”(他们的意思就是“只有照抄教参才是老老实实”)。更有某某省著名特级教师某某某、某某省特级教师某某某、某某市著名特级教师某某某、某某、某某,认为“生命匆匆、大去不远”根本不是《背影》含意,不是朱自清先生本意,并且说这种解读是“装神弄鬼”、“故作深刻”、“吸引眼球”,是不能用于教学的“学术解读”、“强制解读”、“个性解读”等等。(点击链接《在一组“伪概念”背后隐藏着什么?》)于是,轰轰烈烈、热热闹闹,掀起一场对这种解读的批判运动。(读者您,一定知道这些尊贵的人的名字。)
然而,我用自己对《背影》40天的阅读与研究,用12万字的草稿,提炼写成的论文铁证,证明“生命匆匆、大去不远”正是《背影》的核心内涵、是《背影》灵魂,是朱自清先生的本意。请点击两篇拙文 1.《无知又无敬畏:中国教授、特级“批判朱自清”的“三最笑话”》2.《韩军解读〈背影〉:生之背,死之影,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大约大去之期不远”,就白纸黑字写在《背影》文章里面,这句话正是《背影》文本里面的一句最重要、最核心的一句话,这句话是《背影》的灵魂句,这句话蕴酿成了这一千多字的《背影》文本,这句话贯穿于《背影》文本的每一个段落中。并且朱自清先生自己明明白白大告天下,“我写《背影》,就是因为文章中所引的那句话。”那句话,就是“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这句话,就正是“生命匆匆、大去不远”(“生命脆弱与短暂”)之意。这句话,正是朱自清“刹那主义”思想意识在《背影》中的渗透,这是朱自清先生自己的自我阐释。并且我用课堂教学和论文表明,朱自清的这种个人阐释,最适合十二三岁的初中生。←点击前面蓝字链接。
“语文界的'批判朱自清'笑话”和“几位教授、特级不读文”“那几位”博导、教授、特级,批判“生命匆匆、大去不远”属于“强制解读”、“自炫深刻”、“吸引眼球”、“装神弄鬼”、“学术解读”、“不老老实实”等等,也就等于公然批判朱自清先生自己是“强制解读”、“自炫深刻”、“吸引眼球”、“装神弄鬼”、“学术解读”、“不老老实实”,闹出了中国语文教育史上,史无前例的“批判朱自清自我阐释”的最大笑话。请点击拙文《无知又无敬畏:中国教授、特级“批判朱自清”的“三最笑话”》。
哪怕一个基层的初中语文教师,哪怕一个普通读者,只要稍微花时间(一个小时以内)认真研读《背影》原文,审读我的论文和课,就会立即轻松发现并认同以上这些,认同我的认真、严肃的“研读”和我的深入、严谨的结论。哪怕一个具备基本阅读素养、审美素养的初中教师和普通读者,也不致于闹出一出公然批判“朱自清自我阐释”的大笑话。
我说“那几位”博导、教授、特级阅读(解读)水平,大体相当于甚至有时不及初中教师,并不是情绪用词,而是实事求是。因为许多”求上进的一般中学语文教师”,出于对学问的敬畏,出于对孩子的真诚,出于对学生负责和讲课需要,还是如履薄冰、“一字一句”、认认真真细读课文文本的。而“这几位”博导、教授不直接给中学生上课,多数人、多数情况下,绝对不会像中学教师那样一字一句细读中学文本的。他们总是以宏观、中观态度“架空”地对待中学文本。“那几位”著名特级教师一旦跳出“一般中学教师”这个行列,他们再也舍不得时间像“求上进的一般中学教师”那样心存敬畏与真诚、如履薄冰、一字一句细读课文文本。(他们忙什么呢?见本文后半部分。)“这几位”博导、教授、特级对于中学传统名篇的“印象”,几乎全部来自于几十年、上百年的成见、套话和教参,甚至来自博导、教授读初中时的“儿童记忆”。
“这几位”博导、教授、特级的眼里,《背影》甚至一切经典作品,其含义已经被前人完全、彻底研究透彻了,剖析明白了,一目了然了,早有定论,恒有定论,如同数学公理和“天条”一样,千年万载不可更易。后人和中学教师只须复制、粘贴、直接套用、照本宣科,只训练语言,就可以了,谁如果再花时间细研细读早有定论的《背影》,那就不仅是“自炫深刻”、“吸引眼球”,而且是“强制解读”“大逆不道”了。——“这几位”博导、教授、特级的“无知与肤浅”就在这里,“刘项一般的无畏、狂妄与傲慢”也在这里,他们正是在这一点上,对学问的无知、无敬畏、狂妄、傲慢,把“自己”送进了“坑”里。
于是,最著名的“顶级”博导、教授、特级,却的的确确读不明白最初级的课文篇目《背影》,闹出“批判朱自清自我阐释”的最大笑话与硬伤。——中国语文教育史,一定会浓墨重彩地记载《背影》讨论事件,记载这个“三最”笑话。“这几位”博导、教授、特级,意欲遮羞、护短,也已然没有了办法。他们白纸黑字的文章,将让他们的名字永留中国当代语文教育的青史。
窥一斑而见全豹矣!由这个“三最”笑话,可以窥见“这几位”所谓“顶级”语文人真实学问根底(包括人格)的全豹,又可以窥见当今中国语文教育界真实学术根底的全豹,真实阅读水平的全豹。
事情的真相在于,他们是“护短护私护江山”的——“我的奶酪动不得”、“我的领地动不得”!语文教学界,是他们家的江山,某篇文本、某个观点,是他们家的“私产”。谁如果通过细读、真读课文,读出了跟“这几位”博导、教授、特级不一致的观点,动摇了他们“主流观点的主流地位”,无意中反衬出了“这几位”顶级人物原来“不研读文本、专门汇编他人的教条”的真相,那么,也就,等于“动了他们的奶酪”、“动了他们的江山”,揭穿了“皇帝原来不穿衣”的真相。“这几位”不读书、少读书的“小刘项”,会恼羞成怒、穷凶极恶、“群起而攻之”,“黑”“白”两道,“黑道”勾兑谣言,“白道”勾结媒体,蛊惑和发动网民,非得致“不同观点者”于死地不可。
上面“那几位”自告奋勇、踊跃参与、轰轰烈烈批判《背影》“生命匆匆、大去不远”朱自清自我解读的博导、教授、特级教师,他们是否读书呢?是否读文呢?是否“研读过《背影》课文”呢?聪明的读者您自己判断。
“语文界的'批判朱自清'笑话”和“几位教授、特级不读文”“那几位”批《背影》“生命匆匆、大去不远”解读的博导、教授,大部分时间在忙什么呢?他们的研究生亲口告诉我:他们导师(研究生称之为“老板”)忙着编制项目、申请课题经费,靠名位,“空中飞人”一般走穴各种名目的会议、演讲拿钱走人;他们很少亲身从事课题研究,他们把课题分解成若干小题目,全部分配给研究生干,自己只管审阅、定稿、上报、出版、署名、拿钱;加上课题经费分成,他们为每年四十万元、六十万元的个人收入甚至更高收入而焦灼、浮躁地奔忙。他们根本没有时间研读或者不屑研读中学课文,中学课文在他们眼里都是“小儿科”。“这几位”博导、教授实际是“半职业”或三心二意的语文教学工作者。他们读一大堆诘屈聱牙的外国进口理论,但是,一旦把这些“洋理论”放入中国语文(汉语)教材的具体文本和具体课堂,“这几位”博导、教授大人就手足无措、举步维艰。因而,眼高手低、天桥把式,少懂文本又少懂课堂,高射炮打蚊子,但却自负、傲慢,用“洋理论”或“伪概念”唬人、蒙人,是“这几位”博导、教授的通病。(点击链接《在一组“伪概念”背后藏着什么?》)“这几位”博导、教授既不屑解读,其实也真的解读不好一篇具体而微的中学课文;更不敢、不会上,其实真的上不好一堂实实在在的中学语文课。
不屑,显示的是“这几位”博导、教授的自负、傲慢、心无敬畏、老子天下第一,不敢,显示的是他们的自卑、怯懦与猥琐,骨子里他们知道自己“学问不踏实”,“只有三分学问、三分靠他人来捧、四分靠自己来装”。他们写作的“语文教学的鸿篇巨著”,只能“凌空蹈虚”,云山雾罩,架空宏论(中学教师反映,本来自己还会上语文课,可是越看“这几位”高人的“鸿篇巨著”,反而越不会上语文课了!),他们不敢深涉、细涉“中学具体文本”,只要一深涉、细涉“中学具体文本”,“这几位”最著名的博导、教授的学问根底就彻底“露怯”“露馅”“曝光”。因为对于中学“具体文本”,“这几位”博导、教授,除了照搬、汇编、勾兑教参和他人的教条(说起《背影》无非就是“父爱”“愧疚”等等),他们谈不出几句“他个人的研读感受、体验与独到见地”。对中小学具体文本的无知,是“这几位”博导、教授、特级最隐秘、最真实的“底裤”部分,不能曝光于天下的(但是由于狂妄自大,却无意间自我曝光了)。
然而“天桥把式”、“高射炮打蚊子”、“少懂文本又少懂课堂”的“这几位”博导、教授,骨子里却自诩“中国语文教育家”和最高权威,他们像“刀笔吏”一样,颠倒黑白、指鹿为马,他们少做“建设者”,不会上或绝对上不好一堂实实在在的中学好课,却专做“炮轰者”、“破坏者”,对作为“建设者”的中学教师的课,生杀予夺,百般抹黑、猛烈炮轰。他们的“能耐”在于,以墨为舌,可以把一堂好课,贬为“臭狗屎”,他们也可以把一捧真正的“臭狗屎”,吹捧为营养丰富的“糯米粥”,翻手为云,覆手为雨。捧谁、打谁,基本全是桌子底下的交易。“这几位”博导、教授如果想贬你,有一堆现成贬义的词,往你身上套;博导、教授如果想捧你,同样有另一堆现成褒义词的词,往你身上贴。贬你时,你如果启发学生、让学生发言,博导、教授就说“你忘记了教师主导地位”;你如果自己多讲几句,博导、教授又说“你忽视学生,教师独霸讲台”。博导、教授想捧你时,你启发学生、让学生发言,博导、教授就说“你循循善诱、重视学生主体地位”,你如果自己多讲几句,博导、教授又说你“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博导、教授褒谁、贬谁,基本“无学术原则”、“无定本”,凭着私谊和帮派关系,一张嘴、一支笔,正反两套词汇,信口(笔)雌黄。
一场《背影》讨论,“这几位”博导、教授用自己真真正正读不懂《背影》、进而“批判朱自清”的实际行动和真实笑料,表明,且“率先垂范”——“这几位”博导、教授就正是一些“照搬教参者”、“照抄他人教条者”、“照本宣科者”、“鹦鹉学舌者”,就是“离开教参、离开教条,就读不懂中学课文者”,是“无知者无畏”、“懂语文、没文化”、“高职称、高学历,却低文化”,这几个俗语的最好诠释者。
“那几位”批《背影》“生命匆匆、大去不远”的特级教师,他们备课的绝大部分时间,也是在复制、汇编、综合、粘贴教参和他人的旧说,稍稍“增减删修、改头换面”,他们花在“自我研读课文原文”的时间,同样少之又少;他们口口声声让青年教师和学生读书,可是他们却是离开教参,再自我研读课文时,却寸步难行;而他们也的的确确太忙了,真的没有片刻多余时间沉静地、潜心地“研读课文原文”,他们忙什么呢?忙着编写和操练应试习题,忙着编纂各种掺水的个人专著以求“著作等身”,本来只有10顆豆子,那就不可做成豆干,也不能做成豆腐,最佳的就是,做成豆浆。他们还忙着与各种教育报刊媒体、与各种学会勾兑关系,弄个什么会员、会长、理事长之类,或者“打点钱财”给自己开“某某某语文教育思想研讨会”,包装宣传自己,以使自己“排队”成为“候任的”中国语文教学的“四老”、“五老”、“六老”、“七老”、“八老”以致“N老”。他们还忙着谋划以“语文教学”当作“跳板”和“敲门砖”,弄个校长、局长或者什么“长”干干——“官本位”和“刘项成群”的国度、行业,他们骨子里是看不起一辈子、一门心思、皓首穷经“研读文本、研读学问”的纯粹教书匠的,他们以为或者我们的社会以为“官位高当然就等于学问高”。当然他们也忙着清点自己本月外出讲学或者卖书挣了多少银子。他们还忙着当“幕后策划人”,自己不出面,让别人出面,整治那些比自己的公开课观点更深刻、更受欢迎的同行——“他们的奶酪动不得”。因此,他们太“辛苦”了,以致拿不出更多时间“研读一篇早有教参定见的小文”。在某种程度上,“自能研读课文文本”,其实已经是“这几位语文特级们”,在以上他们忙碌的“正业”之外的真真正正的“业余”。
滑稽的是,“这几位”特级,本人不“自能读书、读文”,他们上课的结论,几乎全部来自拷贝、粘贴和汇编他人的现成“教条”,然而他们却自我标榜,或现场“循循善诱”、“和蔼可亲”地“表演示范”——“语文课,要让学生自能读书”。有多少青年教师,能看破这种“奥斯卡水平”的“表演”?不能或不会“自能读书”、“其结论全部来自粘贴与汇编”的教师,如何培养“自能读书”的学生!这种大庭广众之下,“表演让学生自我读书”、让学生得出教师从教参抄来的结论的“仪式”,才是“装神弄鬼”吧?
您如果说,“这几位”大名鼎鼎的博导、教授、特级是“文盲”,那绝对是侮辱了人家。可是,如果说他们是“文本盲”、“文化盲”、“审美盲”、“阅读盲”,“文学盲”,说他们的基本阅读(解读)水平,大体相当或者不及基层初中、高中语文教师平均水平,那是“恰如其分”、“实事求是”,读不明白《背影》且弄出“批判朱自清的阐释”的大笑话,就是确凿的明证。一般的中学教师诚实、虚心,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而“这几位”博导、教授、特级,肚子墨水还不一定超过一般中学教师,却特别喜欢“装”导师,自己本已“目盲”,却自以为“明者”,扮作导师状,为他人“导航”。
这场批“朱自清的自我解读”的运动和笑话,以学术讨论为幌子、以羞辱和搞臭韩军为手段(一些人躲在暗地里爽快地笑),意欲达到一个重要目标,那就是,把全中国语文教师的脑袋塞进一个模子里,全都“不研读文本”、不独立思考,全都规规矩矩“照抄照搬教参”。维护“这几位”博导、教授、特级的自我颜面和“他们自我观点的江山”,护其短、护其私。“多行不义必自毙”,“那几位”“无知无畏”的教授、特级,最终“自己羞辱了自己”。
这就是中国语文教育界,最真实、最猥琐的现状。这也是我绝望地沉默十年(2004-2014),极少写文章(十年大概只写了一篇文章),意欲远离、逃离令人绝望的中国语文教学的原因,也是我拒绝自己的名字“入驻”“中国语文教育史著名人物博物馆”的原因,还是我拒绝加入一切所有与语文教学相关的学会、协会的原因。我的《背影》,也是2011年上课,一直不写《背影上课实录》发表(上课是我的乐趣,当时觉得写实录发表太无聊),直到2015年被批,才被逼整理实录。否则,至今,我仍然逃离中国语文教学,不写一字。那些抹黑的人,居然说一个沉默十年的人、最恐惧因“语文教学”而出名的人,至今只出版一本书的人(我唯一的一本书已经出版14年时间,至今未再出书),是“吸引眼球”、“胡说八道”、“黔驴技穷”、“拿学生当马使”,无良的语文媒体《语文教学通讯》居然把这样侮辱、谩骂的违法词语公然发表。
这一家大名鼎鼎的语文杂志,极少关注学术,却一心钻到商业化的“钱眼”里,昧着良心搞商业炒作,违背法律,抹黑作为“建设者”、“学术研究者”的人格名誉,进行毁灭式侮辱和踩踏(单方面发文,并公然违法用侮辱性语词“邪道”、“黔驴技穷”、“胡说八道”),用来赚取他们“带血的银两”。这家杂志的前前任社长,因为收贿,升到省级,已被中纪委抓捕。
“语文界的'批判朱自清'笑话”和“几位教授、特级不读文”
故,“刘项原来不读书”这句话,在中国语文教学界,几十年来,已经成了“教师原来不读文”,成了“那几位博导、那几位教授、那几位特级原来不读文”,成了“那些媒体昧良知”。文,指“课文”;读,指“自我研读”。“那几位”,专指闹出“批判朱自清”大笑话的博导、教授、特级。并且,“这几位”不读书、少读书的博导、教授、特级、加上媒体主编,会使出跟“刘项们”一样的草莽、下流手段,欲致深读书、多读书的“不同观点者”,于死地而后快。
“这几位”“语文界的刘项们”,职称或位子在“最顶级”,可是,学问、手段、人格,都在哪一级呢?
最后,我要“恶毒”地“谆谆教诲”(哈哈!)青年语文教师几句:
一,在一个“不读书的国度”,在一个“不读书、不读文的行业”,不要读太多书,不要读深,不要读细。一旦多读、深读、细读,你就会提出跟“语文教育大咖”不一致的观点,你的深刻观点就衬托出了博导、教授、特级“刘项原来不读书”的真实根底。那么,你就死定了。你要学会奉迎,左顾右盼,要想方设法迎合大咖们的观点,不可凭稚嫩小口、口无遮拦地直接说出真理。何必跟老韩这样傻乎乎地自读、深读、细读惹麻烦,直接“照抄教参”多好!
二,你又要“半懂不懂”地稍微读点书。你如果完全不读书,你在“中国语文教学”这个号称“教书的行当”,你无法游走于江湖“充门面”,你无法“蒙”那些“稍微读书的同行和书呆子”,你也无法“唬”住那些懵懂、天真的基层的青年语文教师。如果你彻底地做到“刘项不读书”,你如何当博导、当教授、当特级呢?你如何“以墨为舌”、颠倒黑白、制造诸如“学术解读”“教学解读”“强制解读”“个性解读”这样的“伪概念”(请点击《在一组“伪概念”背后藏着什么》),蛊惑和蒙蔽学生和年轻教师呢?所以,“最好的读书、读文状态”,就是“似懂非懂”、“人云亦云”、“一瓶不满半瓶晃荡”,就是“那几位”弄出“批判朱自清阐释”大笑话的博导、教授、特级们,他们的状态,就是最佳的“读书状态”。他们“半懂不懂”地读过一些书,所以他们表面上颇像读书人,其实骨子是想独霸某一块江山、自己并不真读书也不想让年轻教师真读书的“语文教学界的刘项”。
三,心要野,手要辣,脸要厚,“半做流氓、半读书”。心野,就是学刘项们的野力、草莽气,不能一心坐书斋,不要一心死读书、一心研读课文,你要善于上上下下疏通关系,要在“语文教坛”结成“帮派”,在全国拉起“团伙”,自己拉一面“旗帜”,“功夫全在诗外”,“三分馅的包子,要有七分的褶子”;要多出书、多掺水,形成自己的著作系列、不出二十本,也要出十本八本,“著作等身”那就更好了(用数量“唬”人)。因为你只有10顆豆子,那就不可做成豆干,也不能做成豆腐,最佳的就是,做成豆浆。要跟各种领导苟合关系,跟行业大腕苟合关系,跟昧良知的媒体苟合关系,跟某某学会、协会、理事会苟合关系,最好给自己挂一个或多个“长”。你的心思,如果全用在研读课文上,那纯粹是“地瓜”一样的“傻脑袋”,太跟不上现在的年代啦,现今是“关系时代、草莽时代、不学无术的时代”,不是“学术时代、读书人时代”,你不要太傻!手辣,就是跟刘项们一样,敢出狠招,对那些“动了自己奶酪”的人,要上下其手,黑白两道,往死里整,不可手软,“不可沽名学霸王”。脸厚,就是,那就更是刘项们的本领,一旦闹出“批判朱自清”这样天大的笑话和硬伤,要扛得住,脸不红,心不跳,要“端着”、“装着”,照常当特级、当博导、当教授,招摇四方,古语说得好——“厚颜”方能向前“五尺”。
(注,您如果具备起码的阅读水平,应该懂得,我是在正话反说。)
网友评论
这是语文教学高耗低效的症结。
此文很有价值!
文字振聋发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