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世上来,是艰难而孤独。
一个个的人在世上好似园里的那些并排着的树。
枝枝叶叶也许互相呼应吧,但他们的根,他们盘结在地下摄取营养的根却各不相干,又沉静,又孤独。”
——里尔克《给青年作家的十封信》
世界上,只有人类拥有表达成上千万种情感的能力,而恰恰也只有人类,能感受到彻头彻尾的爱与孤独。
《如晴天,似雨天》官宣剧照影片末尾,伴随着大提琴缓缓流出<Like Sunday ,Like Rain>的曲调,我想,大概也没有哪种结局要好过两个人将朦胧不清的感情放下,你带我找到丢失数年的梦想,而我带你重拾失落已久的生活。
“我们每个人都很孤独,在我们的一生中,遇到爱,遇到性都不稀罕,稀罕的是遇到了解。”看完电影,我认为,比相互了解更稀罕的,是两个人同时勇敢地选择站在自己的孤独中成就彼此。
这部由Queen B主演的影片《如晴天,似雨天》,讲述了穷困潦倒的女生Eleanor为了生计去给一名12岁的天才男孩Reggie当保姆的故事。这段偶然的相遇让他们变得真实、勇敢,也他们成为彼此精神上的依靠。
然而最终,Eleanor选择了离开纽约调整自己陷入凌乱的生活,回到家乡。Reggie虽然心怀不舍,却也无可奈何,为心爱的Eleanor寄去了系着缎带的新科尔内管,如同多年前女孩父亲为她所做的那样,同时自己也下定决心重拾放弃数月的大提琴梦想。
这是一场两个人都选择站在自己的孤独中成就彼此的梦想的故事,简洁的情节听上去并不算诱人,却切切实实打动了我。尽管全片都没有出现“我爱你”三个字,但正是这样徘徊在母性与爱情之间的朦胧感,让看惯了直白露骨的我触碰到别样的美感。
它不像《洛丽塔》一般炽热如酒般的男女烈情,而更像一个美丽夏天的清梦,有海水的馨香和柏油路面的焦味,有刚刚洗过的白衬衫,女孩紧身衣下若隐若现的肌肤触感,有深夜电台里播放的过时粤语歌,还有柠檬汽水里冰块碰撞的咯咯声响。我也明明知道这个美梦最终会走到尽头,却丝毫不愿意醒来,走下去,再走一点,我默念。
是啊,像我一般拥有执念,那个十二岁的男孩——明知Eleanor一定要离开,明知自己留不住,却也忍不住多问一句“一定要走吗?”,也只有在这一刻,他才显现出一个孩子的天性,泪水夺眶而出。
可是我却慢慢成熟,慢慢长大了,已经明白再多泪水也挽不回壮士出走的决心,变得越来越不爱流泪,越来越能够不动声色地保持沉默。只是总有些人,有些事,每想到一次,心就会痛一下,每到这时,我就明白自己还是不能完全放下过往,即使表面上可以独自一人守卫孤独,内心却始终缺乏成就另一半的胸襟和勇气,所以时隔再久,我既然无法看清自己的狭隘渺小,就注定无法真正达到与自己和解。
我记得,在看过所有的作品里,除了十二岁Reggie,曾经还有一位女性告诉过我这个道理——《丹麦女孩》中的Gerda。
《丹麦女孩》剧照《丹麦女孩》是根据世界上首位变性人士生平改编的作品,讲述了上世纪三十年代丹麦变性艺术家艾纳·维格纳的故事。
当丈夫艾纳开始不断厌恶自己的男性躯体,Gerda作为一名人物画家兼妻子,在各种社会非议和误解中不离不弃,鼓励丈夫进行两次变性手术,实现变性的梦想。然而在第二次手术中,虚弱的艾纳不幸感染病逝。
年轻的Gerda以心爱丈夫的死亡为代价,帮助丈夫实现了梦想,自己却不惜承受种种舆论重压和生死别离的痛苦,她的所作所为像一部悲情的叙事诗歌,道出了世上最凄美哀艳的爱情,就是用自己的孤独成就对方。
她是我见过最勇敢的爱人。
琼·狄迪恩在《奇想之年》中思念自己亡故的丈夫“我只失去了一个人,仿佛整个世界荡然无存。”
而当Gerda来到已故艾纳的故乡,看见曾经出现在丈夫油画里的广阔海湾和壮丽的山崖,她并不追赶被风掠起的丝巾(二人的定情信物),她是真心希望自己的丈夫可以在风中自由地飞翔,伴随着那大胆而未实现的梦。
王小波说,见到一种差异,就以为这里有优劣之分,是一种市侩心理。
因此,我并不认为一个人在自己的孤独中成就对方的爱情,就一定优于别的爱情模式。只是我觉得,真爱是自由,而不是束缚;是奉献,而不是索取;是不求回报,而不是锱铢必较,真爱需要有成就另一半的胸襟和勇气,更需要我们敢于直视自己的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