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信托行业而言,2018年是信托违约高发的一年。
从18年年初省级平台的违约到年底南京丰盛集团的违约,每个月都有信托踩雷的情况发生。到了年底更是上演了一场集中的“爆雷潮”,尤其是南京丰盛集团的违约,使得八家信托公司牵涉其中,大量金融机构(银行、信托、租赁)等陷入到丰盛集团的债务纠纷当中。
据不完全梳理,今年信托风险的主要投向在工商企业这个层面,平台和政信项目风险较小,很多项目在违约爆出之后多数成功还款实现了信托的兑付。尽管其他类型的信托也出现了违约,但是相比较工商企业真的算得上是“小巫见大巫”。
从风险领域来看,工商企业违约案例多集中于上市公司和民营企业,尤其是个别大企业,如华信、凯迪生物、神雾环保等企业涉及信托公司较多。一旦出现暴雷,往往会引发“多米勒骨牌”效应。
投资者和信托公司,都不愿意看到信托产品出现违约,然而违约事件就这样切切实实的发生了。信托违约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宏观因素带来的系统性风险,又有微观因素,如信托业务人员的尽调失职和审核不充分导致的操作风险;外部环境有一定的影响,同样企业内部自身经营问题同样也是风险的来源。
在笔者陆续撰写信托相关系列文章的时候,有许多读者留言要分析近期信托违约案例。于是,通过查询资料和借鉴前辈的思考,梳理了这样一篇长文。
文章首先回顾了2018信托风险事件和相关信息,然后分析了信托违约爆发的内外部原因;第三部分为投资者总结了几点启示,第四部分对不同品种的信托提出了投资建议;最后是总结和展望。
为投资者提供专业、通俗、靠谱和持久的服务,是笔者不变的初心。也希望通过这样一篇长文,帮助投资者更好地了解2018信托违约情况,进而防范和识别风险,为资产保驾护航。
第一部分:2018信托风险事件汇总
2018年既是《资管新规》出台后的第一年,同样也是信托风险事件频发的一年。无论从数量还是涉及金额来看,18年信托项目违约事件频次和金额远高于2017年。根据媒体和的相关整理,2018年信托发生违约项目共计77个,涉及金额高达290.57元。
在《资管新规》和严监管的双重影响之下,信托“刚兑”早已成为了历史。面对这样的趋势,投资者的茫然和无措都是可以理解的;然而解决之道还是在于市场教育和自我认知的升级。
时间节点
根据用益金融信托研究院整理的数据,2018年信托行业风险发生时间节点呈现出典型的“低开高走”。从上图来看,2018年上半年发生信托风险事件29起,涉及金额128.9亿元;而下半年则高达48起,涉及金额高达167.68亿元。
同样我们还应该注意到,在个别月份出现了风险集中爆发的事件。尤其是在下半年的9月、11月和12月这三个月份,集中爆发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很多信托项目的交易对手相同,一个爆发则会殃及多家信托公司。
投向领域
从资金投向来看,工商企业无疑是2018年信托踩雷的重灾区。涉及项目之多,金额之大,是其他类型的信托项目所无法比的;从统计数据来看,工商企业2018年违约项目金额高达181.56元,占比61.1%;涉及项目高达53个,占比68.9%。
由于18年信托风险事件主要集中在工商企业类信托,尤其是上市公司违约事件,往往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值得注意的是,工商企业类信托的风险往往是企业的全方位的信用风险,不仅银行贷款、债务融资工具同样受到影响。而且涉及金额之高,牵涉金融机构之广,往往很难得到妥善的解决方法。
如大家所熟知的凯迪生态、神雾环保、中弘股份、中科建设的网红企业的暴雷,背后是多家金融机构的集体踏空。
其他类型的信托
相比较而言,金融、基础产业和房地产信托违约数量和较少。尤其是房地产业信托,在2018年违约情况较少,风险基本处于可控范围。主要还是跟房地产信托的风控措施和选址有关,在2018年房地产最严调控的情况下,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实属不易。
同样的,政信项目因为其中包含了政府的信用,即使出现了违约也能得到迅速回应和兑付。不过2018年年初的云南政信项目违约,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动摇了投资界相传甚久的“城投信仰”。
不仅如此,从其他政信项目的违约来看,也从某种程度上体现出了中央的治理地方债务的决心和对地方债违约问题的一种态度。进一步打破政信项目“政府兜底”的一个幻想,也符合《资管新规》的趋势和要求。
违约项目所在区域
从上图来看,风险集中爆发区域并不是所谓的“山海关”和“云贵川”地区(不涉及地域歧视,一切基于客观事实),而是集中在北京市、广东省、江苏和上海这几个经济较为发达省份和城市,这里上市企业众多,因此一旦出现风险时间之后后,牵连的信托项目也会多一些。
上市公司是信托违约的集中爆发区,比如中弘股份就涉及12家信托公司。除此之外,云贵川以及西北五省信托项目的风险事件虽然较少,但是都集中在政信项目;这些信托项目的违约,打破了市场对政信项目“刚兑”和“政府兜底”的幻想,“城投信仰”也不再是铁板一块并且出现了动摇。
事后处置
信托违约不可怕,违约之后不及时行动才可怕。从实践来看,目前很多信托风险事件处理的结果,可以说相当不尽如人意。
公开数据显示,目前已经获得兑付和部分兑付项目仅仅占10%;剩下的接近70%的项目,处置方法要么是延期处置或者起诉保全。而这两类处置方式,都面临这巨大的不确定性。
对于政信项目而言,出现违约之后在处理上会相对顺手。公开曝出违约的城投项目,陆续都已经成功还款,在处置方式主要通过处置资产、上级部门调动资金、借新还旧等方式。这个时候,政府信用在这里得到体现;可以看出,政信类项目在违约处理上具备一定优势。
第二部分:信托违约原因分析
2018年经济运行稳中有变,外部不确定性逐渐增加,加上不容乐观的国际形势,企业信用违约风险上升,去杠杆的深入推进加上信托长期积累的隐患,在这一年得到了集中爆发。
信托公司作为金融机构,依靠经营风险来获取收益。所以,在业务扩张和风险控制两方面,永远是一个博弈和平衡的过程。现实中,很多信托过分追求规模,往往忽视了风控,结果造成集中踩雷和爆发事件。
步子迈得太大,容易扯到蛋,真的是一点都不假。
客观原因
信托业和银行业其实有很多相似之处;2016年以来,信托业和银行业都强力扩张,高速增长的背后埋下了今天的隐患。对信托行业而言,2018年信托项目兑付高峰期陆续到来,主要原因在于2016年下半年以来快速增长的主动管理类信托项目,陆续进入了集中清算期。
考虑到之前提到的宏观因素,加上企业自身盈利能力的下滑,现金流持续紧张,很多企业的正常经营受到较大程度的影响:一方面是实体经济增速放缓,带来资产质量的下降;第二方面是供给侧改革和严监管趋势下合规风险和流动性风险逐渐增大,在两方面风险的共同影响之下,企业的违约也就不再少见了。
另外,去杠杆政策的推进也从某种程度上收紧了企业的融资渠道。但是,去杠杆政策的思路对的,必须严控高杠杆且经营不好的企业;这也是化解金融风险的重要举措之一。客观上宏观政策趋紧,银行的惜贷导致企业再融资能力有限,加大了企业的流动性风险。
主观原因
信托业高速扩张的背后,伴随而来的是风险的不断聚集;从主观原因上来看,信托违约集中暴雷源于信托公司风控和主动管理能力的薄弱。
事前调查失职
企业真实情况的调查是风险控制的基础,也是项目风控的第一道关卡。但是从18年信托违约风险事件来看,“萝卜章”、“控股股东私自借款”以及“虚假材料”等行为频频出现,体现了风控部门的失职。
如果连企业提供的基础资料都没有核实和尽调清除,那么风险控制就沦为了一句口号。同样的在规模为上的导向之下,出现这样的情况也就不足为奇。事前调查的误判,导致了信托公司对企业的资质经营能力,财务能力,还款能力等出现了较大的认知偏差,从而导致的风险发生。
事中监控乏力
与事前调查一样,事中监控同样重要。其实,交易对手在出事之前并非无迹可寻,比如股权质押类信托项目,在股价大跌的时候就已经显露了风险;上市公司的现金流紧张,也说明了偿付能力有所欠缺。但很多信托公司缺乏预见性和前瞻性,对可能发生的风险监控能力有限。
不过,越来越多信托公司开始在事中监控中,派驻人员到企业高层进行风险管理。这样的安排,有利于应对突发事件,也能更好的把控和预见风险。比如很多房地产信托会派驻人员,对印章进行共管。
事后处置拖拉
要知道,信托违约一旦发生之后,很有可能出现多米诺骨牌效应。往往是一家公司出现问题,后面跟着一堆银行,证券、信托和租赁等。反观银行,信托公司在风险发生之后行动效率低下,做事拖拉,对投资者人完全是“甩锅”的态度。一句“我司承担被动受托责任”,就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这一方面,信托真应该向银行学习;很多银行在出现风险之后往往会第一时间举行会议,讨论偿债方案然后采取行动;速度越快对自己就越有利;反观信托,能够快速拿出一份应急处理方案的公司,真的是寥寥无几。
总结来看,信托2018年违约事件频发,背后既有客观原因又有主观原因。客观原因主要跟宏观经济形势以及企业的经营情况有关,主观原因在于信托公司的风控水平和主动管理有所欠缺。在规模利润和风控面前,过于追求规模,从而导致了风险的集中爆发。
第三部门:给投资者的启示
经济结构转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当前经济下行压力依然存在,改革同样在稳步推进。货币不会也不可能再次放水,所以企业的经营情况较2018基本不会出现大幅度的改善。
此外在《资管新规》的要求之下,今年信托项目的兑付压力仍然巨大;陆陆续续出现的信托违约,很好的说明了这一点。因此,结合当下违约数据和相关案例,笔者给投资者总结了几点启示:
大公司并非万无一失
购买信托其实和购买很多其他消费品是一样的,很多投资者会选品牌选机构,信托也不例外。很多人购买信托,会按照信托公司的排名、注册资本以及其股东背景来进行选择。一般而言,大品牌和实力股东更值得信赖,但是这并不是绝对的。
比如信托业的大哥-中信信托,在18年的中并没有起到一个很好的表率作用,“中信天房2号”虚晃一枪,最终实现了兑付算是有惊无险;然而中信黄金贷款集合资金信托出现了违约,其他还有上市公司神州和贵州平台项目,中信均踩雷。所以你看,这也不是绝对的。
风险能力才是核心竞争力
对于信托行业而言,风险控制能力永远都是核心竞争力。
然而从现实中可以看到,在68家正常经营的信托公司中,不同信托公司之间的风控能力和主动管理能力存在相当大的差别。有很多信托公司完成了100%的兑付(不等同于“刚兑”),当然也有专业踩雷户,比如中江信托,这背后体现的就是信托公司的风控能力的区别。
因此在选择信托公司的时候,一定要从既往业绩、兑付情况和项目本身来进行选择,切不可轻信一面之词,更不能被表象所迷惑。
信托违约将出现常态化
我们都知道,宏观经济和公司经营之间有着很紧密的联系,尤其是上市公司更是经济的“晴雨表”。今年经济依然存在较大的下行压力,货币政策依然会稳中偏松,改革步入深水区,经济结构转型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很多人预测,2019经济将会逐步筑底回升。
随着经济的调整,监管的推行,整个金融行业风险将逐步释放风险,因此还会出现信托违约事件。因为目前已经有多起信托出现违约,涉及房地产信托、工商企业信托等。
对于投资者而言,不要以为熬过了2018年就可以放心。2019年信托行业依然面临不小的挑战,违约事件还会继续出现。因此对于投资者而言,购买信托的时候一定能够要慎之又慎。在所有项目没有实现最终兑付之前,任何人都不能100%保证。
不是不能买,信托远比网贷、线下理财产品安全的多;只是投资者更需要专业的投资建议,同时自己的专业知识也要升级。
第四部分:给投资者的建议
恕笔者愚钝,启示和建议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是重叠的。但是笔者还是坚持分开,主要还是希望能给读者和投资者一个更好的体验和帮助。在本文中,启示是从客观数据中得到的一些推论,而建议则是笔者根据各类信托的特点提出的建议。鉴于信托品种较多,这里只挑选最受关注的房地产信托、基础产业信托和工商企业信托。
房地产信托
从18年房地产信托违约数据上来看,房地产信托的风险处于可控的范围之内,并没有出现大面积的违约;然而2019年,流动性和再融资的风险是房地产企业面临的最主要的风险。
过去几年的时间,房地产公司为扩大规模纷纷走上了举债之路;而在非标融资遭受打压、融资渠道收紧的情况下,融资成本高企的房地产面临着不小的运营压力,容易出现项目违约的情况。看看去年房地产的一些收并购和股权转让新闻,就知道谁压力山大了。
投资者在选择房地产信托的时候,一定要选择优质的交易对手,比如百强地产(个别除外)和地方龙头;而且项目的位置尽量以一二线和强三线城市为主,要注重市场的去化能力,周边区域的土地成交情况和当地房地产调控政策。
风控措施上,要重关注采取了那些措施,抵质押物的位置、价值和变现能力;同时还要对房产销售进行一个实时跟进。
工商企业信托
2018年工商企业信托是重灾区,同样的在2019年,在当前的宏观环境和趋势之下,这一类信托的风险仍然不可小视。
但同样也看到,工商企业类信托恰恰也是信托今后的发展方向。因为信托要回归本源,服务实体经济必然是工商企业信托主打。而且工商企业信托有多种融资方式,比如债权、股权、股+债、股权回购等等形式,非常灵活。
因此在投资工商企业信托的时候,一定要对企业真实情况有一个深入的了解,尤其是上市公司,获取信息的渠道较多。相比较非上市公司,能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但是要注意到,工商企业类信托由于面临的风险较大且不易把控,往往现实中牵扯多家金融机构,因此在违约于之后兑付的可能性较之于房地产和政信信托更低。
基础产业类信托
也就是政信类项目,从数据来看,这类信托的违约处理结果总体好于其他领域。毕竟,政信背后有政府信用作为担保,而且政信类项目一旦违约,会产生连环效应。对于地方平台而言,非常不利,所以不是万不得,是不会违约的。
也正是这样的客观事实,导致了投资者和业内人士普遍有一种“政府100%兜底”和所谓的“城投信仰”。然而现实是残酷的,从去年发生的多起政信项目违约案例可以看到,投资者应该彻底抛弃“政府兜底”和“城投信仰”的幻想。
对于投资者而言,选择政信项目时候,一定要考察当地政府的经济实力,历史的履约情况;同时要考虑到当地经济的发展结构以及财政收入的稳定性,毕竟这些才是保证基础产业信托实现兑付的重要原因。
展望
毫无疑问,信托行业的发展与宏观经济政策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展望未来,宏观经济从高速向高质量发展,供给侧改革的深化以及经济结构的转型,中央对地方债务的控制和《资管新规》的出台。这些都是新形势下,信托将面临的新常态。
同样在监管的要求之下,信托业面临着回归信托本源、服务实体经济,增强主动管理能力等进行的转型压力。不断出现的项目违约,更是印证了这样的判断。
本文首先回顾了2018年信托数据违约数据,从项目数量和金融、资金投向等进行了分析。然后总结了信托违约的外部和内部原因,从这些数据和实践中为投资者总结了三点启示和三条投资建议。
同样应该看到在监管政策的持续收紧下,信托行业将面临着巨大挑战,外部环境的恶化,刚兑的打破,使得信托产品从某种程度上出现了吸引力下降,募资难度增加的情况。
但是信托作为中国正规持牌金融该机构,也是金融业的四大支柱之一;也希望信托公司能够有效提高风控和主动管理能力,回归信托本源,受人之托,代人理财。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和广大投资者,笔者也将继续贡献优质原创!
【裕道人,专注投资理财之道,覆盖银行、券商、信托、海外理财、不良资产和互联网金融,讲投资者听得懂的知识,提供专业、靠谱和易懂的分析,为投资者保驾护航是不变的初心。原创不易,欢迎您的点赞、评论和转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