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的我,以集邮似的方式想着读书破万卷。都是选择那些很有名的书,或者直接拿来别人的书单照着读。这样的好处是不用花时间去选书,坏处是很多书实在读不进去。
所以我觉得,还是要有选择地读书。那么,该选哪些什么样的书来读呢?
我曾经特别迷信过书单,大量收集各种书单。到现在看来真的是很蠢。别人的书单只是你的参考,并不是你读书路上的向导。你应当有你自己想读和该读的书。
1.引发你的好奇心的书
好奇心对于读书来说真的是个很好的东西。带着好奇去读书不需要你费力把知识吸收进来,而是你就像一块干海绵被丢进水里,水分自然会渗透给你。
我本人的一个例子:我本来是个对历史完全文盲的一个人,不了解也不感兴趣,甚至觉得头疼。看了一篇写朱元璋的文章,让我对明朝历史产生了兴趣,于是就开始尝试了解。并没有之前读历史的那种痛苦和枯燥,反而很有趣。并且读完明朝我又好奇清朝是什么样的,于是又读完了清朝。这不单单是两本书,两个人朝代的问题,自此以后我对历史类的书不抵触了。
所以,对什么东西感到好奇的时候,一定要抓住这个机会。它可能会改变你的偏见,或者入门一个新的领域。
2.读与你的生活相关的书
在读书的过程中我体会到,和自己毫不相关的事物很难引发我的思考。相应的,哪怕是一点点的共情会让我的阅读体验更好,感悟和收获更多。所以我常常会根据自己的生活选择要读的书。
比如新冠疫情期间,我读了《血疫:埃博拉的故事》和《鼠疫》。结合着新冠疫情的发展,自己和身边的人,很多和书里写的是一致的。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和书中的内容相互呼应,相互补充,给人的感官是更加深刻的。
另外还有最近引起公愤的鲍毓明性侵养女事件,让包括我在内的很多人想起那本《房思琪的初恋乐园》。不禁感叹,这种现象一直存在着,女生们受到的伤害也一直都存在着。
穿过时间和空间让人引起共鸣,这是阅读的魅力。
3.读对你有用的书
总觉得书读完就忘了,那么读书还有意义吗,给我们留下了什么?
都说腹有诗书气自华,我也相信,一个人读过的书会对他的气质、思想、思维方式,甚至是做出的选择和决定有着或多或少的影响。
还有一些书,对我们的价值是直接的。
成为新手妈妈,对孩子,对育儿完全不了解。一个小婴儿,虽然我怀胎十月生下了他,我对他却是十分陌生的。我不知道他为什么哭,为什么闹,为什么不睡觉……最让人崩溃的是完全摸不到头绪。直到读到一本育儿书的儿童心理学部分,让我醍醐灌顶,明白了安全感对婴儿有多重要,婴儿各个阶段的心理发展水平,妈妈这个角色在他眼中是什么样的……慢慢地,我越来越懂他,越来越从容。
生活中的很多难题,都可以从相应的书中找到答案。你会发现,生活并非一地鸡毛,一团乱麻。世界上的大多数东西都是有章可循的。与其自己苦苦摸索,频频摔跤,为何不让阅读给自己点指引呢?
4.读你当下能读得懂的书
我大学时候曾经苦读名著。一方面觉得自己读过哪部很厉害的书,说出去显得很厉害;另一方面认为一本书之所以成为名著,一直长盛不衰,一定是有原因的。
然而读的过程是艰难而痛苦的。很多地方晦涩难懂,完全不知所云。然而那时候我有锲而不舍的精神:大家公认的名著我却读不进去,一定不会是名著的问题,那就是我的问题。那我就硬着头皮读吧!
现在想来,又何必呢?不但过程毫无乐趣可言,也没有给我带来任何感悟。就像是读一本本乱码的书,又能收获到什么呢?
其中的一部分书我多年之后再读,觉得很有意思。所以说,要在合适的时候读合适的书。并不是所有好书都适合你。实在读不懂的时候要及时放弃。
5.多读经典
各个时代,各个种类的书实在是太多了。相比之下,我们一辈子能读到的书只是其中的很小一部分。
太多畅销书,只是迎合大众的口味。也有很多书,你读的时候它是符合当前社会的,但是再过一年,十年,甚至一百年,它还是吗?于普通读者很难判断一本书是否永远适用。读完一本书,过了几年再回来看书里全是谬误,我不愿意自己读的多数是这种书。
那么如何甄别呢?时间会给出答案。那些经得住时间考验的,在过去和现在很长一段时间都正确的往往在未来大概率也会适用。那么这就是经典的书。
经典,讲的是真理,是人性,是客观规律……这些不会轻易发生变化。作者在纷繁复杂的世界当中提炼出这些,展示给我们精髓,我们该多读这样的书。
暂时想到的就是这些,以后载想到别的会再补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