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荐书读书
书评:《枪炮、病菌与钢铁》—从人类文明发展史的角度分析,为什么这

书评:《枪炮、病菌与钢铁》—从人类文明发展史的角度分析,为什么这

作者: 跳跳小书童 | 来源:发表于2023-08-05 21:29 被阅读0次

    书和作者名气都非常大,这本书在其他著作中也多次被引用,更加提高了我对这本书的期待。不过这本书我几个月前买的,是作为备用书(万一哪天书荒,就看这本),最近受其他作者的推荐,迫使我忍不住想要翻看。

    本书基于人类文明发展史,来探究一个终究问题:为什么这个世界的权利和财富分配如此不均?为什么大航海时代中,是欧洲殖民美洲、非洲(特指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南部,北非在本文中纳入欧亚范畴)、澳大利亚,而不是美洲反过来向欧洲探索和殖民?通常的观点是英雄史观:战斗英雄或者科学发明家促进了欧洲的工业革命和技术进步,发展出可以向外殖民的能力,或者是种族优势观:欧洲人就是比美洲人种、非洲人种更有优势,自古以来就天资聪慧,智力高超,善于发明,武义过人。恐怕事实并非如此,贾雷德试图通过人类文明的演变和发展,来找到造成当下世界格局的近因(表象原因或直接原因)、以及更深层次的终极因。

    得益于贾雷德丰富的求学经历,才能成就这本书。人类学研究是复杂的学科,涉及历史、考古、生物学、植物学、气候学以及地理学科等方面。想要论据充分,对各种学科必须有深入了解,或许这正是本书成功的秘诀,专一研究的学者很难有这么宽的视野。从研究结果来看,导致世界权利和财富分配不均的近因有4组,终极因有3组。

    人类历史普遍模式的四个近因是,政府、病菌、文字、技术。

    (1)政府。从人类组织层面,可以分为4种状态,几十人单位的游群,百人单位的部落,千人到万人单位的酋邦,万人以上单位的国家。在15世纪末的大航海时代,欧洲俨然已经发展到组织规范、资本加持、分工严密的国家型社会,想必之下的美洲,还是分封成几百个不同的酋邦和部落。这两种组织对峙时,欧洲的铁蹄可以轻易踏平美洲。

    (2)病菌。随着探险家深入新大陆,一呼一吸之间,病菌也悄无声息的作为礼物“无偿赠送”给了新大陆的土著。通常病菌都是在动物中流行,某些突变后传染给人类,比如天花、水痘、黑死病(鼠疫)、霍乱、黄热病等等。在驯化动物丰富的欧亚大陆上,人们普遍已经形成免疫力,但是对于新大陆土著,接纳此等“礼物”的结果,只有大面积的死亡。对于某些部落而言,不必发生战争,通过带入的病毒,就可以让土著不攻自破。

    (3)文字。文字是经验的沉淀,是前人的教诲。没有文字时只能口口相传,效率低下。欧洲对美洲的殖民,并不是坐飞机空降,而是一代代人探索经验的积累和发展。相比之下的土著,却没有任何历史经验可谈。面对欧洲人的枪炮、病菌、钢刀和战马,犹天兵降临,顿时溃不成军,束手就擒。

    (4)技术。文字的发明带来知识的积累沉淀,知识的沉淀促进了科技进步。在枪炮面前,弓箭和石斧的战斗力捉襟见肘。

    这4组近因,很容易通过近代历史来验证,但终极原因是到底是什么?为什么欧洲人可以组织发展出国家,而美洲不行?为什么欧洲有文字以记载历史经验,非洲南部不行。为什么欧洲的技术更新,不能发生在澳大利亚?这就引发出3组终究原因。

    (1)人类更早在欧亚大陆上生活:50万年前的智人,起源于非洲。后向欧洲、亚洲推移,因为距离和航海技术的限制,原始智人到美洲和澳大利亚的土著,要经历更久的时间。

    (2)欧亚大陆的实物生产效率高,动植物资源丰富:美洲的陆地支离破碎,大部分地方都不利于发展农业生产;澳大利亚地势平坦干燥,气候不是四季分明,可驯服的野生动植物稀少。反观欧亚大陆,动植物资源丰富,更有可能最早驯化动物,种植可食用的植物。

    (3)欧亚大陆内部地理没有那么难以逾越,不妨碍大陆内部交流。技术经验传播交流才能促进更大的发展,技术革新是技术革新本身的催化剂。

    这三组终究因又可以总结出唯一原因,终极因是地理环境和生态条件,而非人为因素。从几大洲的地理因素来看,陆地面积最大的就是欧亚大陆(包含非洲北部),相互之间没有明显的阻隔和无法逾越的地理制约,这种条件下方便大陆内部的循环交流。美洲分为南美洲和北美洲,两个大洲在美洲中部被割裂,南北无法形成有效交流。非洲也是一样,撒哈拉沙漠无情的非洲南部从非洲大陆上割裂。至于深处大洋洲的澳大利亚,是最后一块被殖民的陆地,本身孤悬海外,无法像欧亚大陆采借植物种植和动物驯化的经验,而且物种稀少,简直就是“不毛之地”。从气候方面来看,美洲和非洲,都是南北走向,纬度不同、气候不同,驯化的动植物无法在另一地复制。而反观欧亚大陆,则基本上处于同一纬度,地中海东岸的“新月肥沃地带”的优势因素,可以很快地向欧洲、东亚、非洲等地方传播和复制。所以,造成世界格局的先进或落后,完全是地理和环境决定,并非某些人种天生优势。(当然我们无法说,如果把澳大利亚人和欧洲人对调之后,世界格局是否会发展成如今这般,这也无法验证)

    可以准备收尾了。对于人类文明的发展史来看,我也试图总结下发展进程的枝干。从终极因出发,是环境和生态决定了未来的走向。优势区域的动植物更加丰富,不管是狩猎-采集生活还是农业定居生活,都可以依赖丰富的资源来增加人口。人口的增加反过来会要求生产技术的革新。在不断推进的过程中,处于安全、战争等因素,国家的组织形式被迫切的需要。中央集权的国家,分工更加明细,除了大部分底层农民,还可以有军队、政治家、艺术家、工匠等等,这些人不需要从事食物生产,但是却提高食物生产的效率(直接或间接),换句话说他们会带来技术革新。技术革新推动国家的发展和强大,也就造就了世界贫富差距的格局。至于研究的目的,是想找到终极因,分析引用,让贫困的国家富裕,让富裕的国家更好的帮助贫弱国家,这也是贾雷德的终极目标,不过这并非本书的目标。

    对于优秀的经典著作,我的感觉是,知识就在那里,能吸收多少全看自己。这本书内容非常丰富,涉及多种专业学科(语言学、地理学、历史学等),不同的人应该会有不同角度的收获。翻译的文字通顺易读,内容上专业性强,有些像学术报告,每个章节都能拿出来单独发表。相比于尤瓦尔·赫拉利的《人类简史》,他们的出发点和目标不同。本书是从人类发展史的角度,探索世界格局形成的终极因,《人类简史》是纯粹按照时间轴线说明人类发展史,两者不好比较,但同样优秀、不可超越。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书评:《枪炮、病菌与钢铁》—从人类文明发展史的角度分析,为什么这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bkip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