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行快,众人行远。常老师以一个温腾水学校的成长案例告诉我们,教育不是一个人的事,尤其想让教师专心致志在课堂上课,就要有坚强的后盾,学校事事有人管,班级事事有人做。从学校长远发展看,家校委员会成立并发挥各自作用就是我们教育最好助力。教育好了,也是一个地区合作共赢、共同发展、共同进步的有利证明。
在《静悄悄的革命》的第一章教室里的风景——向创造性学习迈进和第二章改变教学——学校改变,我们对润泽的教室有了期待,我们对成为怎么样教师有了追求的目标。一个要求学校具有独立性,教师具有个性的时代已经到来,而具体的表现这种独立性和个性的就是课程。今天共读的第12天,我们要一起学习第三章设计课程。
一、什么是课程
课程不是学校拿出来的“学校简介”来说明“我校的教育目标”,也不是教师所拿出“学年教学大纲”来解释,这些虽然是课程的一部分,却不等于课程的本身。那么课程到底是什么呢?创造课程该干些什么?怎么干呢?
所谓课程一言以蔽之,就是“学习的经验”。“课程”是“学习的轨迹”,也是“学习的履历表”。从本质上说,它是在一学年或一学期结束后作为学习的履历而被创造出来的。课程并不是在办公室里或教研室里创造出来的,而是在教室里一天天的慢慢创造出来的。是我们每天都在追求的“教学”与“学习”的“独立性”和“个性”。创造课程可通过三种活动来进行,一是学习经验的“设计”,二是创造学习经验的“教室实践”,三是对这种学习经验进行“反思和评价”。创造课程的能力是教师专业能力的核心。
二、以“学的课程”为中心
通过学习我理解以“学的课程”为中心就是我们这一学年或一学期学习活动设计、实施等的过程。比如说:我们哈尔滨市开展的冰城劳动实践活动课程,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劳动教育课程。我们是乡村学校,有自己的种植园。三年级学生跟着老师一起学习起垄、移栽、打丫等田间管理等。四年级学生从春天领苗开始,经过老师的指导,每天细心照顾自己的蔬菜苗,每周的观察日记记录着蔬菜的变化。一学期下来孩子们经历了蔬菜的生长过程,最后采摘分享果实。教师在这个学习过程中是指导者、参与者、反思研究者。这样的课程就是以“学的课程”为中心的创造课程。师生一起经历了“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学习”。
原先我们的“阶梯型”课程注重知识的传授,轻视学生的体验过程,而佐藤学教授提倡今后我们要像“登山型”课程转变。这样的课程学习的教室才是润泽的教室。这种转变也是新时代对教师独立性与个性的转变提出来的新要求。教师教育思想不改变,一切都是徒劳。新时代的教育需要更多登山型教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