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自《老子的心事》第三辑
雪漠著
从古到今,做成大事的人往往都懂得“大直若屈”的道理,他们不跟环境冲突,不跟条件对抗,总能在随顺因缘的同时创造因缘。最后,无数的因缘汇聚在一起,形成了巨大的势能,就会把他们推向成功。
前面说过,曾国藩也是从小直慢慢转化为大直的。太平天国运动席卷半个中国的时候,曾国藩是礼部左侍郎,当时因为家里办丧事,他就回了趟家,后来朝廷把他召回来,让他办团练,而且他之前上书皇帝,指出了皇帝的很多不是。皇帝在命令他办团练的时候,也有一种看戏的心态。
于是曾国藩就回到老家湖南,通过各种关系召集了五千多的湘勇。最初,曾国藩跟很多人都有冲突,谁都不买他的账,他一度寸步难行。后来,他慢慢地反思,慢慢地学习如何搞人际关系,如何做到能屈能伸,最后就变得非常圆融,能让所有人都舒服,都心甘情愿地帮他。
关于曾国藩如何做到让所有人都舒服,有个细节很有意思:他是个清官,不愿受贿,但每逢别人送他很多礼物时,他都不会拒贿,往往是留下一些不起眼的小东西,其他礼物都让对方带走,这样对方就能下得了台,他也能守住自己的原则。
比如,有一次别人送来了很多东西,其中有大量的金银财宝和古董文物,曾国藩想把所有东西都退回去,又怕别人心里不舒服,就收下了一顶瓜皮帽,然后再让送礼者把东西都带走,这样一来,送礼的人即使被拒绝了,也不会觉得多么难堪。
后来,他也特别嘱咐儿子说,如果将来有人给你们送礼,你们记得要收一点,意思一下,一定不能多收,也不能完全不收,你如果完全不收,别人就会很不舒服,你也会过意不去,如果收多了,就变成了贪污——你要注意他的这种心态,就是因为这样的心态和智慧,他才能在封疆大吏的位子上坐那么久。
曾国藩确实是个清官,直到晚年都很清廉。虽然他是清朝的重臣,死后却没给家里留下多少钱,只有一万多两(也有说两万多两)银子,办完丧事就没剩多少了。
他建侯府的时候,据说也只花了七千贯铜钱,整个府邸都是泥坯土坯做成的,墙皮一剥开,里面都是土砖。府邸的大门也非常窄,两个人如果并排走,其中一个人稍微胖一点的话,就要侧着身子才过得去。
注意,我当时以为那只是侧门,结果一问导游,才知道那就是正门。府邸的内部装修也很简朴,虽然占地面积很大,却没有用到任何名贵材料,连红木家具、大理石之类的材料都没有。不过,正是因为它非常简朴,既不扎眼,又不会引起当权者的贪欲,就伫立至今,成了供后人参观的景点。
他弟弟曾国荃的侯府却刚好相反,建造时用的都是名贵材料,房子也都是好木头建成的,后来的当权者很喜欢,就随便找个理由,就把那些材料拆走了。所以,房子建得再好,又有什么意义呢?
我之前讲过一个关于封地的故事:有个大臣立了大功,皇帝总想给他封赏,但他始终不肯接受。后来他得病快要死了,就告诫自己的孩子,一定不能接受皇帝封赏的好地,要选一块没人肯要的荒地。为什么?因为好地人人都想要,他的子孙肯定保不住。
相反,贫瘠的土地人人都不感兴趣,他的子孙就可以在那里安居乐业,而不会引来任何祸患了。后来,他的儿子照他说的去做了,那块土地果然一直属于他们的家族。这种做法刚开始看起来很吃亏,但实际上很有智慧,它就像我们现在买房,在市中心买房虽然很好,但一旦那块土地被征用,你就必须搬迁,不搬,你就成了钉子户。
相反,如果你在一个很穷的村子里买一块地,在那里建一栋房子,你往往就会住得很安稳,因为没有人会跟你争那块土地,送给别人可能都没人要。所以,智者不会在乎名相,他们愿意受一些暂时的委屈,来达成一个大的目的。
人格高尚的人也是这样,不会在外相上跟别人争长短,总会给别人一份好心情。但你不能过于谦虚,因为你一旦过于谦虚,别人就会觉得你虚伪,不愿跟你交心;可你一旦过于直率,又容易跟人产生争执,引起矛盾。
所以,智者既不会太直,也不会太屈,永远都走中道。
而且,智者有坚定的担当,往往非常注重做实事,他们的屈,更多地体现于不在乎名相、不大言其事、不说大话、不哗众取宠等方面。这些品德都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一定要记住,想要做更大的事、取得更大的成功,就不能在一时一地上跟人起冲突,要向历代先贤们学习,做到“大直若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