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南阳古镇上有许多的手工艺人,他们有造船匠,也有打铁工,还有一些民间艺术的传承者,要说我最熟悉、最钦佩的手艺人,就应当是我的叔父了。
沿着蜿蜒曲折的京杭大运河,就能邂逅古镇南阳,这里物华天宝,这里古色古香;沿着凹凸不平的青石板路,就能巧遇古镇的书院路,这里商铺林立,这里人烟熙攘。在书院路上有这样一家店铺,名叫“古镇永和商店”。
如果泛一叶轻舟,寻得是古镇之美,那么访一位艺人,觅得则是人杰之灵。五月末,我再次踏上了古镇的热土,期间赶上叔父在家有空,我们爷俩儿促膝而谈,又聊起了他的手艺之路。我的叔父是土生土长的南阳人,他不仅在镇上经商多年,而且还是一位名副其实的手艺人。
我的叔父不高不矮,体型偏瘦,他长我十二岁。前些年的叔父争强好胜,脾气相对急躁一些,然而生活的刻刀渐渐精雕细琢了他的模样,使得不惑之年的叔父愈加的稳健与睿智。成家之前,叔父就拿起了手中的画笔,一笔一划地勾勒起了他而立之年的生活。
水乡南阳盛产鸭蛋,古镇上的孩子从小到大都没少吃了鸭蛋。其实,鸭蛋不仅仅是美味佳肴,其蛋壳还是一样好宝贝,当年的叔父便在鸭蛋壳上做起了文章。他首先巧妙的将鸭蛋掏空,把壳儿相当完整的保存下来;然后,他想方设法地往蛋壳里注入一些重物,使得轻飘飘的蛋壳摇身一变成了不倒翁,而那不倒翁也就成了叔父绘画的载体,他最常画的便是仙鹤。我曾欣赏过那些千姿百态的仙鹤,每一只都栩栩如生,有的仰天长啸,有的展翅翱翔,有的翩翩起舞,有的漫步嬉戏......
不得不说,叔父的那些仙鹤不仅栖息在了憨态可掬的鸭蛋壳上,同时也飞进了我五彩斑斓的童年。
后来,叔父开始迷恋起了雕刻,用一把刻刀在一段段桃木上留下了他中年的轨迹。叔父最拿手的当属雕刻“刀枪剑戟”的小物件,那一把把兵器在他的刻刀下棱角分明锋芒毕露。当时许多见到叔父作品的人都想要上一两个做收藏,而叔父也不怎么吝啬,几乎都是来者不拒。那一个个精致的桃木作品不仅蕴含了叔父的奇思妙想,也融入了他的真知灼见,是一种对过往日月的修复,也是一种对未来生活的塑造。
这几年,叔父结合古镇的旅游热逐步做起了手工饰品的生意,为此他还专门弄了一个手工作坊,作坊里的工具应有尽有,各种材料与成品着实抓人眼球。在叔父的手上,暗淡粗糙的菩提子有了神采奕奕的脸庞,奇形怪状的蜜蜡有了凹凸有致的曲线,平淡无奇的鱼精有了清澈透亮的眸子......为了他眼中的“精品”,叔父常常会安静的沉思,也会专注的观察,会用刻刀一丝不苟地雕琢,也会拿电钻精益求精地打磨,那些看似不起眼的材料都在叔父的手上脱胎换骨,有的被做成了流光溢彩的手串,有的被制成星光熠熠的项链,也有的被转化为了下一个梦的载体。
老话说的好,“艺多不压身”,我的叔父非常的了不起,他除了在工艺品的制作上有一手外,还精通水、电、暖的手艺。迫于生计,叔父以前也做过一些工匠活儿,不仅都能胜任,而且干得很出彩。
叔父告诉我,如今他也眼花了,看东西不再像以前那样真切了,不过为了内心的热爱和生计的需要,他一定会将手艺延续下去,会把惊喜制造下去,甚至是会教学员、带徒弟......
这么多年过去了,生活的刻刀将叔父从一把锋利的矛雕成了一块坚实的盾,从而使他牢牢地守护着家,守护着根;叔父也用一把刻刀将生活从一座山雕成了一片海,以此来更好的致青春、致梦想。
蓦然回首,生活中的你可以不是工匠,但对于生活,你一定要独具匠心!
作者简介:
马加强,31岁,济宁微山县人,残疾人写作爱好者,济宁市散文学会会员、微山县作家协会会员,擅长于散文、诗歌的创作,陆续有作品在“今日微山”、“济宁日报”、“济宁晚报”、“微山湖文学”等报纸刊物上发表,并有多篇作品在中国残疾人杂志及各个省市的残疾人文学杂志上刊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