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日志》
李本聪
3、穿越历史的时空看学潮
(2018.10.21)
一九四五年,抗战胜利,西南联大正积极筹划北归,蒋介石暗中布置内战,武力逼迫在滇经营十八年的云南王龙云出走,国内形势波诡云谲,在这个时候昆明爆发了“一二一”学潮。在蒋的铁杆追随者,云南省民政厅厅长李宗黄策划下,血案被制造出来,轰动国内外。教科书上给这场运动的定调是:争民主,争自由,反内战。近读南岳先生的长篇巨制《南渡北归》,书中对“一二一”学潮有详细描述,有丰富的史料提供,很多问题都不似看上去那样简单。
古人有所谓:“秀才造反,十年不清”的说法。学潮跟陈胜、吴广农民起义完全不同,它是营垒里的反叛。旧时代能够上学读书,读到大学里去的人,多是官家子弟。官家很明显是当时的统治阶级,大权握有者,这样学潮就有了儿子反抗老子的色彩在里面。万千矛盾中,这一组矛盾是最难处理的了,阶层利益、党派利益、政治观点,思想分歧和亲情交织在一起,剪不断,理还乱。对持刀枪造反者,你可对以刀枪,格杀勿论。但对学生,一旦流血,政府一下便把自己推到人民的对立面去,自己往自己头上浇粪。
学潮是思想造反,他跟行动造反有着本质区别。当人类进入文明社会后,言论自由是最基本的人权,是获得宪法保障的。如果对一群手无寸铁的言论者痛下杀手,人民还要这样的政府干什么?民心、民意、民情,水可载舟,也可覆舟。可政府又是拥有当时绝对权力者,你看看那时傅斯年、梅贻琦和教育部长朱家骅他们,在最高领导人和学生教授之间周旋,既要听命蒋介石委员长,又要保护安抚学生。他们都是绝对高智商人物,但工作何其艰难。历史可以远去,但历史留下来的遗产却不会远去。
4、那束鲜花
(2018.10.22)
我知道,花无千日红。那束摆在几案上的鲜花,在时日流移中,终究要芳容不再,艳影逝去。我给她拍照,保存好了。只是这束花对我的意义,将会是永远的。我被评为十大“泸西红人”之一,从县委王书记手里接过这束鲜花。我不仅接过荣誉,我还接过了下面一些东西。
接过了干一行,爱一行,做成一行的信念。人民为什么要把这样的荣誉送给你,让你登上领奖台,获得鲜花和掌声?是因为你的付出,是因为你创造的社会价值,也还有你遇到的政治机缘。这些因素缺了一个,你都不能站在摄像机前,你都不可能在这大厅里聚焦。好好学习,好好工作,好好努力,但行好事,莫问前程,只有这样好运才会眷顾于你。
接过了感谢和感恩的心态。任何一个人都不是孤立存在这个社会上,他和许许多多人,许许多多事联系着。荣誉送给别人可不可以?是可以的。但今天既然安排送给了你,请别把功劳全部记在自己身上,分一半给那些支持关心你的人,感恩地工作,感恩地活在这个世界上。
接过了奉献、回报和不要忘记。江西瑞金那口井上刻写着的名言是:“吃水不忘挖井人,幸福不忘毛主席。”是改革开放,是以习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政策好,才创造了今天政通人和,安居乐业大好形势,才为一切有志者大显身手营造出良好氛围。如果不是共产党的领导,如果不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泸西红人”的桂冠能落到一个普通乡村教师身上吗?不可想象的事情。牢记使命,不忘初心。
5、我能捐献什么
(2018.10.23)
“捐”是一个美好的词,她是善的体现。扶危济困,贡献社会,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今天又看见演艺圈里的名人,裸捐了。感动之余,我想我能捐什么,我应该捐献什么。
我把我自己捐献给教书育人的伟大事业。从十八岁走上教师岗位,写尽了一支又一支的粉笔,写秃了一支又一支的钢笔,从青春勃发到霜鬓尽染,从民办教师到特级教师。我无法改变世界,但我通过改变自己,进而影响了几千学生,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无怨无悔,在事业大厦墙身上,有我垒上去的一块砖石。这就够了,一个小人物,我年华没有虚度。
我把我自己的思想捐献给了这个社会。这个社会给我的不是太少,而是太多了。我想为这个社会多贡献点什么,多捐出点什么。我是教师,同时也是一个热爱阅读的人。阅读导致思考,带来教育写作。于是就有了我数百篇教研文章的发表,有了多部著作的问世。这些研究教育学术的成果,虽然不像金钱那样有形和具体,但产生人心改造,灵魂塑造,影响后来的效益,用“宝贵”来形容,不为过吧。佛说,芸芸众生都是可以施舍的。如果把“施舍”看作捐献,那没有金钱捐献,我就捐献我的工作,捐献我的力气,捐献我的思想,捐献我的精神,同时我还可以捐献一样东西,那就是对这个世界的善意和微笑。
原创作品,禁止转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