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下午,我码字码得全无灵感,正在刷朋友圈,朋友一条信息跳了出来,看完后我只感觉浑身冰冷,一声叹息!
今天,两个正当年少的孩子去了天堂……上午,各中小学期末成绩放榜了……
中午,分别有一个高中男孩,一个初中女孩,纵身一跃,飞往了天堂。
在刚刚过去的2017年,广东就发生了8起学生堕亡的不幸事件。
到底是什么促使这些孩子做出了这样的决定,难道他们短短的人生感受到的只是无趣和刻板,他们的心情是如此的忧虑和苦闷,还是他们感受不到亲人的爱,不被理解和关心,才会以如此惨烈的方式,决绝地告别人生,哪怕也许在别人眼中,已经是梦寐以求的人生。
想想我们自己,如果我们要离开,最舍不得的就是亲人,对于一个孩子而言,应也理当如此,难道父母的爱,也不足以让他们留恋吗?难道他们真的感受不到,就算山穷水尽,也有父母的爱永远陪伴着他们?
也许,太多太多的父母,只把关注力放在了一个点上……
我曾在学校门口等孩子时,目睹了这样的一幕:一个一年级的小朋友一手拿着试卷,一手紧紧握住个小东西,从台阶上飞快地奔跑出校门口,来到妈妈身边,举着试卷高兴地说:妈妈 妈妈,你看,我数学考了98分!妈妈接过试卷一皱眉:怎么才考了98分,又错了这些!孩子摊开另一只手说:老师表扬我了,还奖了我一颗糖呢!妈妈对这句话充耳不闻,一直盯着试卷看,继续问:那你们班那谁谁谁,他考了多少分?孩子声音开始低下来:他考了100分。妈妈还在继续:那你们班100分的一共有多少人?孩子的笑容已经消失了,高举着握着糖的手悄悄地放下了,说:有八个人。妈妈继续不依不饶:你看看别人,都能考100,你这么粗心,下次一定要争取100分,知道吗?孩子这时已经蔫了,无精打采地跟在妈妈后面回家了。这孩子的兴奋和自豪被兜头一盆冷水浇灭了。
上个月看了一集孟非主持的“有话非要说”,一对从事教育工作的父母来上节目,诉说独生子大学毕业后,用他们的话说就是在外流浪,没有正经的工作,没有固定收入,以后买不了房,没有房就娶不了媳妇,一生就毁了,现在不回家,也拒绝沟通。接下来孩子出场了,一个挺阳光,开朗的小伙子,在外流浪其实是想游遍全国,一路拍纪录片,认真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作品水平还挺高,而且目前还能自给自足,略有盈余。至于为什么不回家,拒绝沟通,这小伙子一开始不大想说,孟非点破了,每次回家,每次通电话,父母就是那一套理论搬出来教育他,企图说服他。从小就是这样,他要严格按照父母的要求去做,考试必须名列前茅,任何事情必须听从父母的安排,目的是长大了要像父母一样有份稳定的工作。这孩子大学一毕业就放飞了自我,再也不想回来了。孟非点评了一句很中肯的话:父母当初种下了什么因,今天就结下了什么果。
今天,两个正当年少的孩子去了天堂……学习固然重要,当父母的关注力只集中在这一个点上,就得不偿失了。家庭,亲子关系的亲密度,对孩子的一生,影响深远。
作为一对正上六年级的双胞胎的母亲,我回头看看两个孩子小学走过的六年,在亲子关系中我把自己的角色定位在了“陪伴”,孩子们从小到现在,我一直陪伴在她们身边,我从没错过与她们共同迎接生命赋予的每个第一次。
陪伴并不是单纯指提供孩子衣食住行的照顾,不仅仅在于监护的责任,而是在这以外的,心灵的陪伴,并成为孩子强大的心理后盾。
陪伴,必须是像朋友似的,跟孩子建立起小伙伴似的平等对话关系,孩子在你面前能畅所欲言,把父母当成很好的聊天对象,把学校里发生的一点一滴都告诉你。在任何孩子想要述说的时候,你必须放下手头的事情,蹲下来听孩子说,并且从孩子的讲述中发现一些存在的问题,去加以交流和引导。
陪伴,也可以是教练似的。孩子们这个阶段正是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运动习惯,阅读习惯,理财习惯等等的时期。这更需要我们父母充当教练似的角色,来帮助和指导他们逐步形成。
陪伴更需要是榜样式的。任何要求孩子做到的,父母一定要先做到,否则的话,你的要求是没有说服力的。很多父母会觉得自己是大人,而小孩子就应该听大人的,如父母能以身作则,身先为范,孩子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得到的教育效果会更好。
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最应该关注的是孩子的状态,在他们面对困难的时候,站在身后,适度相助;在他们受伤哭泣的时候,筑建一个避风港,宽慰包容;在他们面临每一个转折点的时候,客观引导,探讨交流;在他们收获成功的时候,给予肯定,击掌同庆。
记得曾看过一位班主任写给家长的一段话:“每个孩子都是一颗种子,只不过每颗种子的花期不同。有的花,很快就灿烂绽放;有的花,需要漫长的等待。不要看着别人怒放了,自己的那棵还没有动静就着急,相信是花都有自己的花期,细心地呵护慢慢地等待它长大,这何尝不是一种幸福,相信孩子,静待花开,或许你的种子永远不会开花,因为他是一棵参天大树。”
亲爱的爸爸妈妈,请接受孩子原来的样子吧,请让他感受生活的美好吧,请拥抱孩子并让他知道你的爱从未远离,心中有爱,无畏也无惧!
今天,两个正当年少的孩子去了天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