鹧鸪天
晚岁躬耕不怨贫,只鸡斗酒聚比邻;
都无晋宋人间事,自是羲皇以上人。
千载后,百篇存,更无一字不清真;
若教王谢诸郎在,未抵柴桑陌上尘。
这首词有一段序:读渊明诗不能去手,戏作小词以送之。这一回啊,辛弃疾又在看陶渊明的诗,实在是太喜欢了,拿着陶渊明的试卷不舍得离手,还作了一首小词送给陶渊明。
“晚岁躬耕不怨贫,只鸡斗酒聚比邻”,陶渊明先生晚年亲自躬耕于田园,日子清苦却不以为苦,杀只鸡、打一斗酒就能和邻居们欢聚一堂。这两句说的是陶渊明晚年的生活,陶渊明辞官隐居躬耕于田园不以为苦反而很快乐。
“只鸡斗酒聚比邻”按照字面意思理解就可以,但实际上这里面也有典故,出自陶渊明的诗句“只鸡招近局”、“斗酒聚比邻”,都是描写陶渊明和邻居们和睦相处怡然自乐的生活状态。
“都无晋宋人间事,自是羲皇以上人”,渊明先生的生活丝毫不受晋宋时期黑暗混乱的影响,自称是“羲皇以上人”。
陶渊明生活在东晋和南朝宋的时代,这个时期战争频仍政治黑暗民不聊生,陶渊明看透了当时朝廷的腐败,毅然放弃荣华富贵辞官隐居。
羲皇以上人:羲皇指的是远古时期“三皇”之一的伏羲,这个典故指的是生活于伏羲以前的远古时期的人。传说在那个时期,人们都很淳朴没有机心,过着自足安乐的幸福生活。
陶渊明生活于混乱的晋宋时代,却能具有远古时期人们淳朴自足的心态,可说是出淤泥而不染了,这是一种独立人格体现出来的高洁品质。
“千载后,百篇存,更无一字不清真”,千年以后,留下了百余篇的诗,字字清新淳朴真挚。
陶渊明生活的年代与辛弃疾的年代差了八百多年,不足一千年,辛弃疾这里取成数一千年。陶渊明留存下来的诗篇超过了一百篇,辛弃疾取成数一百篇。
这在古诗词中是很常见的,古诗词毕竟不是学术论文,不需要也没必要做到事事完全准确,不必较真。当然,诗词内容总要和事实差不多的,如果写成“万载后,千篇存”,那是无论如何也不行的。
“若教王谢诸郎在,未抵柴桑陌上尘”,陌:mò,道路,陌上尘就是道路上扬起的尘土。假如王谢两大家族的人也在的话,那是连柴桑路上的尘土也比不了的。
王谢是晋宋时期两个非常庞大的家族,两大家族高官辈出才子无数,大书法家王羲之、著名的山水诗人谢灵运变出自这两个家族。柴桑是陶渊明隐居的地方,代指陶渊明。
出自王谢这样的大家族的杰出人物,就连柴桑道路上的尘土都比不上,这是辛弃疾对陶渊明的无限推崇了。
这首词的序说道:“戏作小词以送之”。辛弃疾说自己这首词是送给陶渊明的,陶渊明自然是收不到的,实际上这又是辛弃疾借陶渊明之名寄托自己的情怀。虽然自己隐居了,但是他坚信自己的人格和品德是远远高于那些高官显贵的。
如果说辛弃疾在《水龙吟•老来曾识渊明》(见辛弃疾写给知己的词(一))里是让陶渊明和自己同时出场的,那么在这首《鹧鸪天》里,辛弃疾则完全隠于幕后。虽然同样是通过陶渊明抒发自己的情感,处理方式又有不同,辛弃疾对文字的驾驭能力可见一斑。
小贴士:古诗词有一种表现形式叫做“尊题格”,为了突出主题而刻意压低其他的人或事物,而被压低的人或事物往往在大家的认知里是很优秀很出色的,比这些人或事物还要高,自然是更加优秀更加出色了。
比如这首词里“若教王谢诸郎在,未抵柴桑陌上尘”,王谢家族的子弟都很优秀,可是还是比不上陶渊明,陶渊明自然就更强更高了。
再比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里有诗句“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四万八千丈的天台山都要向天姥山倾倒,天姥山自然更加高大挺拔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