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推荐一本好书:《被讨厌的勇气》,作者:岸见一郎和古贺史健
被讨厌的勇气本书以“阿德勒心理学”为核心,以“自我改变”为起点,以“处理好人际关系”为支撑,教授人们通过“活在当下”来获取幸福。
01 我们可以改变
人的生活方式是自己选择的,就算是现在遭遇的不幸和不公也都是我们自己过去选择的结果。那么我们也可以做另一种选择,做出积极的改变。
改变自己首先:不要被过去的经历束缚住。重要的不是经历本身,而是我们赋予这段经历的意义。勇敢地面对过去的经历,保持乐观的心态,赋予经历积极的意义,才能够不断向前。无论遭遇了多大的灾难,稻盛和夫先生都先说声:“谢谢”,从而赋予其积极的意义。
其次:关注可以改变的东西。重要的不是被给予什么,而是如何去利用被给予的东西。被给予什么是无法改变的,如果我们总是关注和对比无法改变的东西,那会就会产生更多的抱怨、自卑、逃避等负面情绪,对事情的发展没有任何帮助。而如何利用被给予的东西是可以改变的,关注可以改变的,关注自己拥有的,那我们就能够更加幸福、自信、勇敢,事情会不断向好的方向发展。
最后:改变需要勇气。怎样才能获取勇气呢?
1、降低期望。当期望过高时,人们会畏惧,从而停止脚步。
2、心理建设。通过自我暗示:改变是好事儿,来降低畏惧心理。
3、事实与看法分离。把改变这件事看成是别人在做,那么痛苦在别人身上,也能减少畏惧心理。
02 一切烦恼皆来自人际关系
解决人际关系问题,起始于“课题分离”,归结于“共同体感觉”。
人际关系首先:“课题分离”是第一步,做好之后能够:独善其身。
1、什么是“课题分离”呢?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课题,界定好问题是谁的课题,我们最好不要插手他人的课题,否则就很容易陷入人际关系的烦恼中。
比如:学习本身是孩子的课题,作为父母应该引导,而不应该直接插手,否则很容易适得其反:父母在时装样子,父母不在时完全不学。因为:父母插手过多,孩子就会认为学习是父母的事儿,所以敷衍了事。而如果让孩子意识到:学习是他自己的事儿,关乎他以后的未来,他就会从内心有学习的动力。
2、如何确定课题归属呢?某种选择所带来的结果最终由谁来承担。
拿学习举例:学习好,孩子以后有文化,选择更多;学习不好,孩子未来选择少,所以,学习是孩子的课题。
其次:“共同体感觉”是第二步,做好之后能:兼济天下。
1、什么是共同体感觉?把他人看作伙伴,并能从中感到自己的位置,叫做:共同体感觉。
2、共同体感觉能够让人们产生归属感和幸福感。我们为共同体的贡献,只是因为自己想要去贡献,而不再纠结于自己贡献后他人的回报。因为:他人是否回报是他人的课题,我们无权干涉,但是我们自己贡献了自己的价值,就能够产生幸福感。
03 对所有人建立横向关系,拒绝纵向关系
在生活中,我们应该更多的使用称赞,而不是表扬和评价,因为称赞是平等的横向关系,而表扬和评价是纵向关系,通常是有能力者表扬和评价无能力者。
建立横向关系,重要的是意识上的平等以及坚持自己应有的主张。若我们真正从意识上与他人建立了“虽不同,但平等”的横向关系,就能够做到不卑不亢、尊重他人。鲁迅曾说过:我以为别人尊重我是因为我很优秀,后来慢慢才明白,别人尊重我,是因为别人很优秀。
04 活在当下
生活在当下才会幸福,因为过去、未来、远处,都是不可触摸的,只有这里、此时,才是自己真正拥有和把握的
活在当下首先,要学会自我接纳。自我接纳是指假如做不到就诚实的接受这个做不到的自己,然后尽量朝着能做到的方向努力,不对自己撒谎。重要的是:识别哪些能够改变,哪些不能够改变。对于不能改变的:平静的接受;对于能改变的:努力改变。
尼布尔的祈祷文:“上帝,请赐予我平静,去接受我无法改变的;给予我勇气,去改变我能改变的;赐我智慧,分辨这两者的区别。”
其次,不要把人生理解为一条线,而要理解成点的连续。上好的高中、上好的大学、找好的工作等这些都是把人生理解为一条线,每个重要节点是线段的起始点,如果这么理解,那么可能我们只会关注重要节点,从而忽视过程中的内容。而把生活看成连续的点,可以暗示自己每一天都很重要,不再期待未来某个时刻的到来。这样自己就能享受现在,珍惜当下。
最后,珍惜当下的同时,也要做好人生规划。因为有了人生规划也就有了目标和方向,这样我们的人生不仅每一天都是幸福的,而且是向上的。
05 最后
看完《被讨厌的勇气》后,书中的许多观点:自我改变、课题分离、横向关系、自我接纳等都让自己受益良多,在工作和生活中变得更加积极、乐观、平静、自信,后续还会不定期的读这本书,相信再次阅读还会有新的体悟。
愿我们都能从书中有所收获,勇敢的改变自己,珍惜“此时此刻”,获得想要的幸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