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一生,不仅一直在学习,而且学习方法也为后人称道。在隆中时,与崔州平、石广元、孟公威等人一起读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千百年来,人们对此争论不休。
作为一种学习方法、学习旨趣,精读与“观其大略”并没有优劣之别,关键看学习目的是啥。诸葛亮的“大略”并不是“粗略”,否则就变成走马观花了。观其大略,实际上是寻求、获取、研究其中的谋略和知识,具有明确的目的。因此诸葛亮不是大而化之,而是从“大”处着眼,研究大方向、大问题。
来看看几个人的区别。诸葛亮经常对三位好友说:“卿三人仕进,可至刺史郡守也”,只能做郡守一级的官职。人们问他将来能干啥,诸葛亮“笑而不语”。诸葛亮后来成了丞相,而三人果然只做到郡守一级的官职。由此人们可能觉得,是不是“观其大略”式的学习方法,就能培养出顶尖级人才?
崔州平、石广元、孟公威三人比诸葛亮差吗?这要看从哪个方面说。三人在当时都是饱学之士,诸葛亮后来也感叹:“魏殊多士邪!何彼二人不见用乎?”他觉得三人可以胜任更高的官职。诸葛亮明显不是研究型、学术型人才,而是战略人才。那么结论就很清楚了,诸葛亮是顶尖级的战略人才,可以做“坐而论道”的三公级别的大官;而三位同学只能当干具体事务、做技术性工作,是士大夫级别。
诸葛亮对自身的定位,虽层次很高,但也有很大的风险,那就是“工作不好找”。诸葛亮毫无疑问是顶尖级人才,但当时的刘表等人就没当回事,“时人莫之许也”,正因为满腹韬略无处施展,所以“常抱膝长啸”。若不是刘备大胆启用,诸葛亮真有可能老死隆中,连郡守之类的官都当不上。
诸葛亮为刘备设计了“隆中对”,并且一生贯彻“联吴抗曹”,都是观其大略的学习方法的成果,所定战略也是对的。若他是“务于精熟”的技术型人才,可能就拿不出这样的方略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