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解析几何之目~用点差法破解:2020年理数全国卷A题20

解析几何之目~用点差法破解:2020年理数全国卷A题20

作者: 易水樵 | 来源:发表于2021-01-16 01:07 被阅读0次

标签: 高中数学 高考真题 解析几何 数学思想与方法 点差法

2020年理数全国卷A题20 (12分)

已知 A,B 分别为椭圆 E: \dfrac{x^2}{a^2} + y^2 =1 ( a \gt 1 ) 的左、右顶点,GE 的上顶点,\overrightarrow{AG}\cdot\overrightarrow{GB}=8. P 为直线 x=6 上的动点,PAE 的另一交点为 CPBE 的另一交点为 D.
(1) 求 E 的方程;
(2) 证明:直线 CD 过定点。


【解答第1问】

先来解答基础性的第1问。

依题意可知:A,B,G 三个点的坐标为:A(-a,0),B(a,0),G(0,1); 代入题设条件可得:

(0+a)(a-0)+(1-0)(0-1)=8

a^2=9, \; a=3

E 的方程为:\dfrac{x^2}{9} + y^2 =1


【第2问分析】

解答高考数学题,有两条基本的路线(方向):其一,是向某些基本的模型(题型)靠拢;其二,是从基本的思想和方法出发进行分析。

本题我们采用路线二来解决,并用“自问自答”的方式来展示分析过程。

2020年理数全国卷A

\mathbb{Q}: 本题中有哪些对象?对象之间有何关联?

\mathbf{A}: 本题中,基本的对象有椭圆、直线、椭圆的弦。P 是直线 x=6 上的动点;而 A,B,G 是椭圆上的定点。


\mathbb{Q}: 如何证明一条直线过定点?

\mathbf{A}: 如果一个定点的坐标始终满足一个直线族(动直线的集合)的方程,则这个定点始终在这些变动的直线上;则直线过这个定点。

如果方程可以写成:y=kx+b ,则定点在 y 轴上,其坐标为 (0,b).

如果方程可以写成:x= \lambda y+x_0 ,则定点在 x 轴上,其坐标为 (x_0,0).

相对而言,多数人对第一种形式较为熟悉;而对第二种形式就生疏一些。命题人有时就在这点上作文章。


\mathbb{Q}: 从几何角度分析,能够得出哪些结论?是否可以猜出定点的大致位置?

\mathbf{A}: 从对称性的角度考虑问题。x 轴是椭圆 E 和直线 x=6 公共的对称轴。因此,对于直线 x=6 上的任一点 P_0 , 其关于 x 轴的对称点 P_0' 也在这条直线上。

顺首这条思路往下走:假如我们把 P 换成 P' ,那么,直线 CD 也就换成了 C'D'. 注意 CDC'D' 是关于 x 轴对称的两条直线,它们的公共点必定在 x 轴上。

因此,本题中的定点一定在 x 轴上。这是一个重要的阶段性结论。可以帮助我们简化后面的计算。


\mathbb{Q}: 从代数的角度分析,可以得出哪些结论?哪些量是已知的?哪些量是未知?哪些量是变化的?变化的量之间存在什么关联?

\mathbf{A}: 本题中,椭圆的方程已知(第1问的结论);点 A,B 是已知的定点;P,C,D 是动点;

直线 x=6 是已知的定直线;PA,PB,CD 则是动直线。

注意:A,B,C,D 这几个点都在椭圆上。所以,本题中可以找出多条椭圆的弦:AB,AC,AD,BC,BD,CD.

椭圆的弦是高中解析几何的重要研究对象。它具有以下性质:

\mathbf{A}: 椭圆的弦的性质:椭圆的弦的斜率与其中点的坐标存在一个简洁的联系。对于以原点为对称中心的椭圆,可以用公式表达如下:k_{_{CD}} \cdot \dfrac{y_{_Q}}{x_{_Q}}=- \dfrac{b^2}{a^2} 或者:k_{_{CD}} \cdot k_{_{OQ}}= - \dfrac{b^2}{a^2}

上式中,Q 为弦 CD 的中点;O 代表原点。

这个性质,并不是定理,但是使用平方差法(又称点差法)可以迅速地推导得出,可以称为常用结论。在高考中,这个常用结论出现了多次。合理地猜想:这个性质对于解决眼前的问题也能发挥作用。

以上关系,对于本题中出现的众多的弦都是有效的。

由于 AC (也就是 PA ) 是椭圆的弦,根据弦的斜率就可以求出弦的中点。

同理,根据直线 PB 的斜率,可以求出点 D 的坐标。

注意:A,B,C,D 都是椭圆上的点,过这四点的弦有多条。这些弦的中点坐标存在联系。

AB 是椭圆的长轴,其中点为原点 O. 对于另外的几个中点可命名如下:记 CD 中点为 Q , 记 AC 中点为 M , 记 BD 中点为 N ; 几个中点的坐标存在以下关系:

x_{_M} + x_{_N} = \dfrac{1}{2} (x_{_A} + x_{_B} + x_{_C} + x_{_D} ) = \dfrac{1}{2} x_{_Q}

y_{_M} + y_{_N} = \dfrac{1}{2} (y_{_A} + y_{_B} + y_{_C} + y_{_D} ) = \dfrac{1}{2} y_{_Q}

因此,如果有了 M,N 两点的坐标,就可以方便地求出点 Q 的坐标。

如果算出点 Q 的坐标,就可以求出直线 CD 的斜率,并写出这条直线的点斜式方程。

如果求出直线 CD 的方程,就可以算出所过定点的坐标,从而完成证明。

那么,直线 PA,PB 的斜率是多少呢?回答是:取决于动点 P 的坐标。这个坐标比较简单,只有一个变量,可以设为 (6,t).

借用函数及映射的符号,以上关系可以总结如下:

t \rightarrow k_{PA} \rightarrow (x_{_M},y_{_M})

t \rightarrow k_{PB} \rightarrow (x_{_N},y_{_N})

t \rightarrow \{ (x_{_M},y_{_M}), (x_{_N},y_{_N}) \} \rightarrow (x_{_Q},y_{_Q}) \rightarrow k_{CD}

【解题计划】

理清以上关系之后,解答此题的路径(具体步骤)也就明确了:

1)引入参数 t 以表达动点 P 的坐标;

2)求直线 PA,PB 的斜率;

3)求中点 M,N 的坐标;

4)计算中点 Q 的坐标;

5)计算直线 CD 的斜率;

6)写出直线 CD 的点斜式方程;

7)求出定点坐标;


【解答第2问】

因为椭圆 E 的方程为:\dfrac{x^2}{9} + y^2 =1 ,若点 M,N 在该椭圆上,

则:\dfrac{1}{9}(x_{_M}+x_{_N})(x_{_M}-x_{_N}) + (y_{_M}+y_{_N})(y_{_M}-y_{_N}) =0

\dfrac{(y_{_M}-y_{_N})}{(x_{_M}-x_{_N})}=-\dfrac{1}{9} \dfrac{(x_{_M}+x_{_N})}{(y_{_M}+y_{_N})}

设点 P 坐标为:P(6,9t) , 则直线 PA,PB 的斜率分别为:k_{PA}=t, k_{PB}=3t

1)当 t=0 , 则点 C,D 分别与点 B,A 重合,直线 CDx 轴重合。

2)当 t \neq 0 :

两直线的方程为:PA:y=t(x+3); \;\; PB:y=3t(x-3)

CD 中点为 Q , 记 AC 中点为 J , 记 BD 中点为 K ; 则有:\dfrac{x_{_J} } {y_{_J} } = -9t; \;\; \dfrac{x_{_K} } {y_{_k} } = -27t;

代入直线方程可求出两个中点的坐标:

\left\{ \begin{array}\\ x_{_J} = \dfrac{-27t^2}{9t^2+1} \\ y_{_J} = \dfrac{3t}{9t^2+1} \\ \end{array} \right. \left\{ \begin{array}\\ x_{_K} = \dfrac{3 \times 81 t^2}{81t^2+1} \\ y_{_K} = \dfrac{-9t}{81t^2+1} \\ \end{array} \right.

由于 AB 中点为原点,而 AC,BD,CD 中点分别为:J,K,Q, 所以:

x_{_A}+x_{_B}+x_{_C}+x_{_D} = 2(x_{_J}+x_{_K}) = 2 x_{_Q}

x_{_Q} = x_{_J}+x_{_K} = \dfrac{8 \times 27 t^2}{ (9t^2+1) (81t^2+1)}

同理可得:y_{_Q} = y_{_J}+y_{_K} = \dfrac{6t(27t^2-1)}{ (9t^2+1) (81t^2+1)}

\dfrac{1}{k_{CD}} = -9 \cdot \dfrac{y_{_Q}}{x_{_Q}} = \dfrac{-(27t^2-1)}{4t}

CD 方程为:x = x_{_Q} - \dfrac{1}{k_{CD}} y_{_Q} + \dfrac{1}{k_{CD}} y

x_{_Q} - \dfrac{1}{k_{CD}} y_{_Q} = \dfrac{3}{2}

CD 方程可化为:x= \dfrac{3}{2} + \dfrac{1-27t^2}{4t} y ;

综上所述,对 \forall t \in (-\infty, +\infty) , 直线 CD 一定经过定点 (\dfrac{3}{2}, 0). 证明完毕。


【微操指南】

作为高考压轴题,除了考查大的思路,命题人还会安排一些小的关卡和障碍,考验考生的综合实力。

本题的特点在于:点 Q 的坐标较为复杂,会令一部分人望而生畏,就此止步。

对这个关卡,可以用以下思路破解。

点斜式方程的标准形式如下:y-y_{_Q} = k ( x - x_{_Q})

在前面的分析中,我们从对称性角度已经得出结论:定点在 x 轴上,其坐标形式为 (x_0,0)

所以,我们采用点斜式方程的以下变形:x = (x_{_Q} - \dfrac{1}{k} y_{_Q}) + \dfrac{1}{k} y

代入前面的计算结果可得:
x_{_Q} - \dfrac{1}{k_{CD}} y_{_Q}

= \dfrac{8 \times 27 t^2}{ (9t^2+1) (81t^2+1)} - \dfrac{(27t^2-1)}{4t} \cdot \dfrac{6t(27t^2-1)}{ (9t^2+1) (81t^2+1)}
= \dfrac{1}{ (9t^2+1) (81t^2+1) } \cdot [8 \times 27 t^2 + \dfrac{3}{2} (27t^2-1)^2 ]
= \dfrac{2}{2(9t^2+1) (81t^2+1)}\cdot [2 \times 8 \times 9 t^2 + (27t^2)^2 - 2 \times 27t^2 +1]
= \dfrac{2}{2(9t^2+1) (81t^2+1)}\cdot [(27t^2)^2 + 10 \times 27t^2 + 1]
= \dfrac{3}{2}

以上推导过程有一定复杂度。顺利完成类似任务的关键在于:经过开头的分析,我们已经知道定点在 x 轴上,所以我们相信:看起来十分复杂的分母和复杂的分子一定可以约分,最后化简为一个简单的形式。

这种“方向感”需要在平时培养。假如缺乏方向感,一味地强调熟练,是难以完成任务的。


【提炼与提高】
2017年理科数学全国卷一题20也是“定点问题”,但两题的解法是有区别的。请注意比较。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解析几何之目~用点差法破解:2020年理数全国卷A题20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djia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