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看小说,其中的一场以寡胜多,以三千兵力退敌七万的广宁城保卫战很是让人热血沸腾。
书中的广宁,本是辽东一座无关紧要的小城,但几年前辽东总兵不战而退,弃了辽北七州后,北境几乎无险可守,作为战略后勤的广宁城便成为了战略要地。他日一旦失守,京城就会暴露在金人(小说虽是架空,但也在抗金)️的铁蹄之下 。金人凶残暴虐,毫无人性,若是广宁城破,城内百姓必会首当其冲遭遇灭顶之灾。
广宁守备是一个很有军事头脑的人,刚刚入冬时,他就开始防患于未然,进入战备状态。广宁城墙年久未加固,根本不足以抗衡金人的椽木撞击。辽东酷寒,滴水成冰,正可利用天气条件加固城墙。守备下令,每日昼夜不停地将水泼于墙上,以结冻来加固城墙。
金人在一个寒冬之夜,踏着冻实的潢水河,神不知鬼不觉地立于广宁的城门之外。统帅是金国大皇子,一个久经沙场的军事家。率精兵七万,妄图攻破广宁城。而广宁城中,只有区区三千人马守城,敌我兵力悬殊。但好在军需粮食都充足,如果城能守住,即便被困一年也不会出现窘态。
但守城,谈何容易?
金人不急于攻城,却每日在城外叫嚣。他们把战俘带到城下活焚,让守城将士都亲眼看见亲耳听见自己的同袍每一次挣扎每一声的惨呼。如此几日下来,军心开始涣散。守备明白,以近乎两丈的城墙,也抵不住内部人心的崩溃。未攻城,先攻心,这一招太歹毒了。但他们对此却无计可施,绝不能冒然出城。
守备的儿子自小聪颖,一日观测到天将降雪,便给父亲献计,利用雪天出城设伏,虽不能给敌军打击,但若成功,军心必大镇。不负重望,捷报传来,敌军果然中伏,首战小胜,振奋人心。但他们也清楚,这样一来,敌军真正的攻城便要开始了。
不出所料,金国大皇子见多日来的威胁无用,劝降也无果,便以熊熊之势进发广宁城。众寡悬殊,金人兵力近二十倍于己,想象一下也能知道这一仗的惨烈程度。箭雨穿梭,炮火轰鸣,两方均死伤无数。广宁将士之顽固,超出金军想象,这一战从正午打到黄昏,金军一看士气开始低迷,无奈之下,终于下令退军。至此,广宁城熬过了第一战。
城坚与否,不在城墙,在于人心。
这时有人开始主张议和,但金人杀降之例并不鲜见,谁也不敢冒险。所幸这时朝廷传来消息,援军二十天之后便到。但二十天中,怎么可能风平浪静?但除了死守,别无他法。
金军开始第二次攻城,书中并没有详细写,只说城墙之上,残肢挂壁,城墙之下,尸骨垒梯,一副人间炼狱的场景。
两次守城之战,广宁城损失惨重,死伤近两千,城墙破损严重,物资消耗七八成,最主要的是士卒身心俱疲,斗志弥散。
辽东总督(那时重文轻武,文官是一把手)虽年老却睿智不减,为退敌献策:
第一,将全城十三岁男丁和身强体健的女人征召入伍。
第二,将兵符授予广宁守备,全权执掌广宁守城之战。
第三,自己亲使金军大营,假意和谈,拖延时间,等候援军到来。
老总督策马奔入敌营,再也没有回来,但他的牺牲也为广宁城争取到了休战之期。征兵修墙,广宁守备抓住机会做好了迎敌准备。
这时守备的儿子突然发现了金军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他们攻城多日,竟然没有围城。东南西北四个城门,他们只守了东门,其他三门只是安排了哨卫巡察。
这就给广宁留下了可乘之机。坐以待毙终究不是长久之计,援军也不知何日才来,必须想个办法给金军来个釜底抽薪,逼他退兵。
经过几天的分析和了解,守备的儿子制定了一个绝妙偷袭计划:派五百死士趁金军不备,从偏门出城,埋伏于敌军营地附近。等金军攻城时大营必定空虚,趁乱烧他粮草军需。金国大皇子看大营被袭,必定回头去救,在他撤军时安排三百骑兵攻他后路。这时金军背腹受敌,又没了粮草,军心必会大乱,不退兵都不行了。
死士出发后的第三天,金军果然来攻城。一切的一切都完全按着设想的那样,金军元气大伤,再无余力攻城,带着怨恨和不甘跨过潢水河退了兵。
广宁之危终于解除了。
其实广宁守卫战在历史中是真实发生过的。
广宁就是现在辽宁古城北镇市,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当时辽东的军事主官经略熊廷弼和巡抚王化贞,攻城的女真统帅是努尔哈赤。但真实的历史中,广宁城并没有守住,努尔哈赤占领广宁后,一路攻陷四十多城,将整个辽东地区席卷一空,屠杀大明百姓十万。至此,大明江山不再是完整之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