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还没开学,我就手痒想写文章了,打开简书,首页更新了好多文章,哪篇都想拜读。
挑着看了一篇,就赶紧合上,打开自己的文集,好多半拉子工程,私密文章100篇,全是有头没尾的。
心血来潮开了头,接了个电话出去办事了。看了下表该幼儿园接孩子了,最最能站住脚的是肚子饿了,不是自己的肚子,而是家人的肚子,老公和孩子要吃饭。
于是刚写了两行,好不容易有了点思绪,就生生被现实的柴米油盐逼的没了踪影。
匆匆步入厨房,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时间买菜、搭配营养,于是因陋就简,粗茶淡饭上桌,儿子抗议、丈夫撇嘴。只好满脸堆笑:待会去买菜,大鱼大肉弥补你们。
因为刚开始写作纯属爱好,并不确定他人会不会喜欢自己的文章,连老公也不给看,怕他说出的实话一不小心打击到摇摆不定的我。
所以也不敢堂而皇之的写作,总是偷偷摸摸的。害得让老公误以为我在微信上和别人聊天,疑神疑鬼的。很担心我涉世不深被他人拐跑。我窃喜,但我从没告诉他:其实我是被简书媚惑了。
上班了后,工作成副业了,急吼吼交差。又低头鼓捣自己的文章了,在单位上简书用手机。毕竟,领导同事不好意思瞅你的手机。
在家上简书用电脑,老公以为你在忙工作,不但轻手轻脚,还会主动做家务。心情好时更会主动做顿做。
往往这时候,我就会才丝泉涌。文字如溪水缓缓流下,随着电脑键盘噼里啪啦写就了文章。最激动的一刻就要来临了,将文章公之于众。
投专题和首页。首页被拒是常事,如今已有了免疫力,不再为此苦恼。专题一般会被轻易收入。再隔个半天左右的时间,点开简书看看收获了几个喜欢。心情也随着喜欢数的增加,而大悦。
随着时间的增加,写作的水平也在缓慢的提高。感觉可写的事情也越来越多。但是写作的时间仍然是不够。
于是想写和不能写的矛盾日益突出。而且我知道,两个孩子还在年幼。这个矛盾并将长期存在。认识到这一点以后,我纠结、忧虑的心情得到了缓解。
随之也想到了好多对策,上班积极工作,力争做事不拖拉。中午午休时间也,积极利用起来。一开始做不到将内心很好的抚平。这时我就会点开简书,先看别人的几篇文章,这样心就会慢慢的沉下来。
我再点看自己的私密文档,于是开始了自己的输出。这个过程我用了很长时间才做到。
机关是非多,很耗费人的精力。当时身处是非中,人往往很兴奋,有偷窥的感觉。可是过后想一想一点意思也没有。世界上并不存在,绝对的是与非,只是立场的不同,所以存在观点的不同。
于是时间长了我就急于摆脱这种环境。往往是只听不说,这样还能很好的保护自己。如果真有什么想说的,我就会在简书上用一篇文章写出来。
所以现在对机关这个环境也不是很排斥。相反认为机关就是个很真实的社会。如果在其中能够做到游忍有余,那也算是适者生存了。
在简书无形的写作,很好的锻炼了我的笔力。也让我深深的感到了输入的重要。于是利用碎片时间,我会一字一句斟酌短篇文章,并细细地分析它。
由于时间总是不够用,我也无心再去关注别人,更没有时间去指责别人。也能更全面的去理解别人,每天都会过的很充实。去一次菜市场,恨不得将整个星期要吃的菜都买下。哪有时间和小商小贩斤斤计较呢,人也变得很大度起来。
有时候偶尔别人在我跟前议论非分他人。我不再像以前手足无措,为站队而烦恼,会在有把握的前提下帮他分析理解别人、接纳人们与生俱来的不完美。认识到这些,我不再苛求他人,与同事们的关系也越来越融洽。
在2017年末我的一篇文章被公号推送以后,丈夫逐渐认可了我的写作。有时候见我几天没写,他还会去督促我。会戏谑:“作家,还不赶快去写”。
如果遇上是周末,正好丈夫有空。我就会耍赖,去当甩手掌柜。把一日三餐丢给他。往往是他做第二顿饭的时候会叫苦不迭了。稍稍有点大男子主义的他就会唠叨:这一日三餐的太麻烦了,你再不做饭,我就带娃去下馆子了……
想想好不容易周末了。好不容易全家都在,幸亏孩子还在读小学,没有住校。就特别想抓住机会。亲手为他们做一顿饭。
于是我就会撂下手中的笔,放下鼠标。一头扎进厨房,奏响柴米油盐的欢乐曲。
在我看来做饭比写文章简单多了。吃饭是本能。做饭是为本能服务的。窃以为,研究做饭的人比研究写文章的人多得多。
年龄渐长,对吃的兴趣已经减少,稍吃两口就可果腹,再好吃的东西都是浅尝辄止。而对生命的探求欲望越来越大。越来越强烈。从前吃东西是: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现在看书是:看着别人的文章,想着自己文章。
深深感觉写文章已成了我的本能需要。看别人的文章,好像是心灵在吃饭,在补充营养。自己写文章,就像是在给家人(读者)准备一顿丰盛的午餐。总想做的再丰盛些。总想别人在吃的时候能吃个底朝天、吃的酣畅淋漓。
不做饭,家人饿了会嚷嚷,你会按时定点去做。不写文章,别人一般不会问,但自己会内心空虚。
“一日无书、百事荒芜”。一日不写,就像光吃饭不去厕所,肠胃不适是小事,脸色还很差。
好好先聊到这儿,人是铁、饭是钢。我得去做饭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