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杜诗(十三)彭衙行

作者: 南邻先生 | 来源:发表于2019-05-05 01:45 被阅读23次

《彭衙行》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于公元757年(至德二年)忆昔避贼艰难之际得孙宰顾遇,感荷厚意而作。诗中展现诗人尽室逃难之景、颠沛之状及故人晋接之情,读之如罹其难。末结一语“何时有翅翎,飞去堕尔前?”不仅自然真挚地道出诗人对故友的眷怀和感激,还张开了读者想象的羽翅。此诗应了杜诗“意脉贯通而平直,情景兼备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之说。

忆昔避贼初,北走经险艰。夜深彭衙道,月照白水山。尽室久徒步,逢人多厚颜。参差谷鸟鸣,不见游子还。痴女饥咬我,啼畏虎狼闻。怀中掩其口,反侧声愈嗔。小儿强解事,故索苦李餐。一句半雷雨,泥泞相牵攀。既无御雨备,径滑衣又寒。有时经契阔,竟日数里间。野果充糇粮,卑枝成屋椽。早行石上水,暮宿天边烟。小留同家洼,欲出芦子关。故人有孙宰,高义薄层云:延客已曛黑,张灯启重门。暖汤濯我足,剪纸招我魂。从此出妻孥,相视涕阑干。众雏烂熳睡,唤起沾盘飧。“誓将与夫子,永结为弟昆!”遂空所坐堂,安居奉我欢。谁肯艰难际,豁达露心肝。别来岁月周,胡羯仍构患。何当有翅翎,飞去坠尔前!

这是一首感谢朋友的诗,主要内容是回忆公元756年(唐肃宗至德元载)全家避贼逃难的一个片断。杜甫公元757年(至德二载)由凤翔回鄜州省亲,路经彭衙之西,因而回忆起前一年携家逃难时孙宰热情款待的深情厚谊,但又不便枉道相访,故作此诗以志感。

这首诗通篇皆追叙往事,只末四句是作诗时的话,因此开篇就以“忆昔”二字统领全诗。最后六句结尾,写诗人对孙宰的追念感激之情。“谁肯”二字既赞扬故人孙宰高尚情谊的难得与可贵,又呼应开篇“忆昔”,引出诗人对孙宰的忆念。此时诗人重经旧地,安史叛乱并未平息,人民仍在受难,不知孙宰一家情况如何。“何当生翅翎,飞去坠尔前”,诗人恨不得长出双翅,立刻飞去落在老朋友的面前。殷切的忆念之情,溢于笔端。这六句以议论作结,情深意厚,力透纸背。这首忆念友人的诗,前部分着重叙写诗人举家逃难的狼狈景况,后部分着重描绘故人孙宰待客的殷勤。真实的细节描写,细致的心理刻划,传神摹志,形象逼真。全诗用追忆的口吻直接叙述,明白如话,真实仿佛亲见,自然而不显雕琢。

相关文章

  • 读杜诗(十三)彭衙行

    《彭衙行》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于公元757年(至德二年)忆昔避贼艰难之际得孙宰顾遇,感荷厚意而作。诗中展现诗人尽室逃...

  • 读史记·彭衙之战

    彭衙之战,太史公写得非常简短,仅仅24个字就交代完了。这场战争,给秦国带来了更大的耻辱。本来要讨伐晋国,一血前耻,...

  • 彭衙之战(上)

    彭衙作为白水的称谓,最早可以追溯到夏朝,那时的规模不大,是个邑,相当于现在的一个乡镇,地方大概在现今白水县史官乡一...

  • 彭衙之战【下】

    白水河显神灵的事情,如同投石激浪,一下子在天下广为传播。各诸侯国对此大感兴趣,多数国家也是大做文章,特别是那些平素...

  • 彭衙之战(中)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要是把现代人的这句话搁在两千多年前,仍然颇具玩味。秦国伐晋,在自己的地盘上被晋国打败,从而...

  • 雪润彭衙

    放眼果乡 沃野茫茫 雪压枝头 处处故乡情

  • 读杜诗(十二)古柏行

    《古柏行》是杜甫54岁在夔州时对夔州武侯庙前的古柏的咏叹之作。此诗采用比兴体,借赞久经风霜、挺立寒空的古柏,以称雄...

  • 绍兴订货会有感

    读易不知意 思贫在衙堂 江湖穷变幻 千里行看望

  • 【唐诗成语82】杜牧之“搔到痒处”:有一种痒源于“我想”

    【成语1】搔到痒处 【释义】比喻说话说到点子上、事情恰到好处。 【出处】唐·杜牧《读韩杜集》诗:“杜诗韩集愁来读,...

  • 读杜小札记

    读杜小札记 从去年夏天开始就跟着老师还有师兄师姐们一起读杜诗,可对于杜甫其人其诗的...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杜诗(十三)彭衙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dpfn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