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互联网圈子里是喜欢炮制一些概念的,道理很简单,风险投资需要概念。另外,媒体也需要概念。
有些概念其实很实在,比如,我一向认为O2O其实是一个非常实在的概念。
那么,互联网基因、互联网思维、互联网+这三个概念是飘着的呢?还是实实在在的呢?
二 互联网基因。
这个词在数年之前火过。大致上的用法是:如果批评某一个公司的时候,就说它没有互联网基因。
这个词在吴军那本很畅销的《浪潮之巅》中出现过。
互联网基因的要害是在说:有些公司不具备互联网基因,就像一个人不具备某种基因,那是天生的,是无法改变的。
互联网基因这个词,基本上给太多的非互联网公司判了死刑:你们就是恐龙,是无法改变的。基因这个东西,怎么变呢?
虽然我个人认为,大部分企业其实是很难转型的——这也是基因说之所以能成立的重要理由——但这话公开说,总是有些得罪人。
比如马云这句话很伤人心:银行如果不改变,那就让我们改变它。
传统零售业对电子商务的耿耿于怀也在于此:看上去你是来消灭我的。
一个概念的提出,是必须要考虑公关层面的,树敌太多总是不好。
互联网基因这个词,比较适合去做——如果真有的话,不太适合高调去谈。
三 互联网思维。
相对来说,互联网思维比互联网基因更讨巧一点。
因为换思维,看上去比换基因容易很多。
互联网思维的前提假设是:只要你改变思维,用互联网思维武装自己,你就可以顺应大潮。
互联网思维这一词的火爆程度远胜于互联网基因,后者甚至在百度指数里都没有被收录过。
我对互联网思维真正的认识:产品思维+媒体思维。
简单来说,就是产品思维极其重视用户体验,有所谓将“体验做到极致”的说法。简单易上手、满足虚荣心(包括个性化需求)、有一定的惊喜感、让用户帮你传吧等等,都是这一翼追求的目标。这部分不太考虑具体的商业收入。
媒体思维,就是羊毛出在狗身上。它和“免费经济”有关。其实今天很多互联网产品,在商业模式的构筑上,都有媒体的影子:部分用户想获取增值服务而缴费(比如媒体行业里有定制化报告的做法)、大部分免费用户作为注意力产品售卖给第三方客户(这是非常典型的广告模式)。这两块收入加起来,远超为了支撑免费用户的成本,形成了利润。
产品思维可以吸引大量的用户,而且有足够的行为数据支撑,于是商业化这一部分的媒体思维,得以展开。把用户卖给客户,或者把免费用户变成收费用户,不彻底了解用户是不可能的。
互联网思维的兴起,也与中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大背景有关。
依靠风险投资,依靠网络炒作,一些非常年轻的企业或企业创始人迅速崛起,这让太多的传统企业领袖瞠目结舌。从质疑到膜拜,根子上都是:企业领袖们充满着危机感。
与互联网基因定论判死不同的是,互联网思维看上去是能够学习的。
当然趋之若鹜。
四 互联网+。
这个词之所以能上到总理发言的高度,是有原因的。
因为它含有强烈的“政治正确”。
互联网+,显然比互联网思维更容易被传统行业所接受。因为思维看上去太虚无缥缈了。
而且互联网+,它暗示着这样一个论断:很多行业规律不是那么轻易可以被颠覆的。互联网企业不可能将所有传统企业打败,而一个武装了互联网+的传统企业,可能更胜于武装了传统行业某些元素的互联网企业。
电子商务行业里有过很大的争论,究竟是电子,还是商务。最后比较统一的看法是:商务是本质,电子是工具。事实上,很多迅速崛起的淘品牌,依然发现,他们需要在商务上补课。
一位很有名的淘品牌创始人说过,电子这个东西可以速成,但商务这个东西没法速成。
这话说的大白话一点就是:前人走过的路,你还是要走一遍。
今天整个中国经济的要害不是培育大量互联网企业,而是利用互联网,进行产业升级,说得再大一点,就是弯道超车。
产业升级,看上去就是原有的行业进行一次提升。但实质情况是:其实太多的企业根本无法提升。
产业升级的背后,老实讲,是很残酷的。
弯道超车,车速很快,离心力很强,很容易有人掉下去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