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样的“旅程”
——小岵女士《小难民自述》述评
![](https://img.haomeiwen.com/i1553338/10bef57ab4f53c4e.jpg)
青年学人浔泽送我一本《小难民自述》,这是一位13岁的小女孩写的。拿到书后,我很快就读完了,感受有一点复杂。既有感动,又有悲叹;既有愤激,又有惊讶;既有沉重,又有喜悦……只觉得有一种感情,在心中微微地搅动着,想说出来,又不知说什么才好。几个月之后,在这个初冬的夜里,认真梳理阅读这本书的感触,更增添了些认识和体悟。
艰难的“旅程”
战争带给人们的痛苦和惨烈,每一个人都能想象得到。翻看抗战史料,读到的无不是血与火的斗争、生与死的挣扎。
《小难民自述》主人公才13岁,因为战争所迫,开始逃亡。从南京到昆明的路途是漫长的,她经过了安徽、江西、武汉、湖南、贵州、云南等省份,通过了高山、平原、大江等各种地貌,乘坐了各种各样的交通工具。
逃难的行程,是不平静的。
在安徽和县,小姑娘遇到了真正战争,“猛听得‘砰’的一声响,使我们心惊肉颤,两只腿儿,飞也似的跑着。这时枪声渐紧了,同时间杂着炮声,我们的心里急得像一盆火,可是道上的人们,却拥挤不堪。我们姊弟三人出城门时,我的脚绊在一块石头上,整个身体支持不住,向前扑去,左手牵着的妹妹,右手拉着的弟弟,也都随着我跌去,急得母亲在后面不停地叫:‘快些起来呀!要踏着的啦!快些……’到底我们有一个团体,立刻就爬起来了,没有被踏死。”真是惊险的一幕。逃难的艰险由此可见一斑。随时,都有可能把生命丢弃在路上。
即使没有战争威胁,赶路本身就是一种考验。从安徽潜山到太湖县,大人们靠步行,“每天必须购置一双草鞋。它们仅仅为我们效劳一天,却已经是破烂不堪了”。孩子们坐在手推车上,“天气是异常的寒冷,精神是非常的疲乏。公路因为久经车辆的压榨,路面很不雅观,大的小的石子到处都是,土车行走,非常不便”。这样的行程,哪有轻松的呢?
到西南一带时,由于在崇山峻岭中穿行,行路更加艰辛,“公路异常颠簸,我们坐在车上,骨头险些都颠散了。唉!实在不好受!”而且,路途极其艰险,“车在路的中央进行,两边甚至只留尺许左右的空隙,万一不慎,便有翻入深渊之险”。有一次,车陷到沟里,差点翻车,好在有惊无险。小作者感叹:“当车歪在山沟里的时候,舅母臂上的表皮被擦落了一些。可恶的沟呀!你这一次的玩笑,真使我们吃惊不小呢!”
谁都不愿意承受这样的苦难!可战争来临,许多人不得不离开熟悉的环境远行。我看过一些学者或作家记叙逃难的文章,描述当年颠沛流离的经历,留下了关于那段岁月的生动记忆。但是,很少见到有小孩子亲笔记录逃难生活的资料。《小难民自述》或许填补了这个空白。这是不多的用孩子的视角,来观察、记录逃难经历的文字,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纯真、阳光、健康、好奇的品质和情愫。让人从艰难中感到欣慰,于绝望中看到希望。
小孩子写下的篇章,大概要比大人们记录的文字,更有亲和力吧!
成长的“旅程”
把人“抛入”艰苦、陌生的环境,常会催人成长、成熟。
从记叙看,小作者的家境不算差,至少她的家里有逃难的路费,她能上得起学,这在当时完全可以称得上中产阶级以上的家庭了。也就是说,如果在和平年代,她即使过不上大家闺秀的生活,过上小家碧玉的日子是绰绰有余的。可是,日本人的铁蹄踏碎了中国的山河,小作者只得随家人出逃,成为真正的“难民”。
迫不得已的遭遇,把她置于了完全陌生的境地。这种经验,大概像加缪所说的“荒诞”,或者本雅明所描述的“震惊”。逃难,使她远离了熟悉的生活,不得不面对前所未有的艰难困苦。正是这些,促使了她心灵的成长、茁壮。
在这样特殊的“旅程”中,小作者看到了当时地方政府的丑恶。比如,安徽和县在日军退去后,县长不敢回来接受,使县城陷入无政府状态。按小作者的说法,“当他接到江边电报,说敌人登陆,有袭击和县的模样时,他就带了本县最精锐的部队——保安大队,出城向距城二十余里之地避难,留下赤手空拳的壮丁守城,于是城就很容易地沦陷了。等到敌兵自动退出城,县长还不敢相信,恐怕落入敌网,直等到壮丁队去接,方才回县,因此在敌兵退出至县长回县的过程中,和州城就入于无政府状态了”。亲历这种事,可以确切地了解当时部分官员的心理状态。这样的人生经验,只怕是听多少课、读多少书,都无法看到、学到的。小作者感叹:“我觉得这是一个奇耻大辱。”成长,就是这样一步一步累积起来的。
这样的“旅程”,更加切近地感受到了日寇的残暴。来看一段文字:“忙乱中,敌人又来扰乱了。那是在一天的早晨,银灰色的天空,吹着寒冷的风,猛听得‘轰轰’的声音,响个不绝。只见村前田埂上,一群群的人们,背着包儿的,抱着小孩的,络绎不绝,像一条蜿蜒着的长蛇,像一队出征的蚂蚁,他们为他们的生命,拼命的跑着。数日后,敌兵去了,村人陆续回来,知道敌人掳去了许多青年的妇女,枪杀了无数无辜的平民,还有些不肖子弟乘机抢劫。唉!这里真是一个天昏地暗的宇宙啊!为了这个,我们不能再在这儿偷生,我们要寻觅我们的生路。”没有比这样的切身体验对心灵冲击更猛烈的了。国仇家恨,引起了小作者内心的震颤和疼痛。一幕幕刺痛人心的悲剧,把一个天真烂漫的少年,引向了对国运、民生和人生等重大问题的深思。
经济文化的落后,影响到了民众的生活。小作者和亲人走到贵州永宁时,亲眼目睹了当地的贫困和萧条。“人民贫困异常,一个个竹竿似的瘦弱,面色是蜡一般黄得可怕,我知道他们大多数是鸦片的嗜好者,但我不能明白他们为什么一定要嗜好这种毒物,致把身体弄到如此孱弱”。这样的追问,说明小作者已经在思考。对这个社会问题,大人们也无法解答。但这样的经历,让小作者了解到在自己的生活之外,还有另一个世界。
温室里难以长出绚丽的花朵,人生也不是一番坦途。 小作者总结道:“自去岁流浪时起,至今整整九个月有余。一切的恐怖、惊慌、寒冷、饥饿,时刻在侵袭我们。可是我们都把它们一一克服了。”坎坷的逃难历程,让小作者见识了人生之难、社会之苦、民族之痛,加快了心智的成长。
逃难,确实是一场生动的“苦难”教育。
壮美的“旅程”
逃难是艰苦的,但不是每时每刻都让人愁眉苦脸。偶尔,美丽的风光也可带给人独特的审美感受。
《小难民自述》中有许多描写风光的片断。
——“上山多松,青翠满枝,一阵和风吹过,互相摩擦,松声悦耳,朝阳夺目,山景非常可爱。上坡时,弯着腰,慢慢地移动脚步;下山时,两只脚不由自主地跑动着,真有趣呢!”(过安徽巢县时所见)
——“微风吹动着水面,一丝丝银线般的水波,浮在澄清的水上。偶然一对对白鸥,从船前掠过,当触目的一刹那,我觉得它们是宇宙最快活的灵魂、最清净的躯壳呢!”(乘船赴江西九江时所见)
——“但在此险境中,风景却确实少见,山虽高,却不枯燥,树木花草,红绿相映,雨后鲜艳的阳光照着,更是娇滴滴具有少女青春媚态,柔姿实可入画……”(过湘西时所见)
仅引述数段风景描画,即可叫人感受华夏大地的山河之美。这如画的风景,正遭受着日军铁蹄的蹂躏,细想一想,处身其中的有良知的中国人,真是痛何如之!
痛心归痛心,但并非绝望的理由。在艰苦卓绝的逃难途中,也不可放弃希望,也要保持阳光向上的心态,也要有欣赏美丽山河的心境。冰心先生由衷地感叹,“这完全天真纯洁的幼女心情,一路在依恋旧居、痛恨顽敌的情绪之中,仍然忘不了自然的欣赏和新生的希望,黑暗在她背后消失了”。
这是小作者给予读者们的一种激励、一种引领、一种示范。一个小孩子,面对困境,看到的是美好、想到的是胜利,相比之下,许多只知唉声叹气、空发牢骚、诅咒抱怨的大人们,不应该感到惭愧吗?这段“旅程”,行动上是被动的,心灵上却是主动的,称得上是一种灵魂的“壮游”。——观山河之美好,思国家之命运,还有比这种“旅行”更有深意的吗?
《小难民自述》结尾写道:“新生和光明展在我们的前头!”透过这句话,看到小作者坚强、茁壮的心灵,可看到充满新生、希望、光明的前景。
与孩子一起读这本书
我把这本书推荐给女儿阅读。
我首先告诉她,“小难民”现在已经变成老奶奶了,但写这本书时她只有13岁。 她的真名叫吴大年,笔名为“小岵女士”。“岵”这个字,出自《诗经·魏风·陟岵》:“陟彼岵兮,瞻望父兮。”意思大致是登上“岵”这座山,眺望父亲,隐喻着她很小时父亲就不在了。书的前面有一篇方豪先生写的《〈小难民自述〉是怎样刊出的》,其中有一句“我们问起她‘小岵’的含义,才知她早没有父亲”。这个笔名蕴含了对父亲的怀念。从另一个角度说,一个失去了父亲的小女孩,面对种种困难,这么坚强,是不是更值得敬佩呢?
我告诉女儿,读《小难民自述》,最重要是要感知抗日战争那一段艰难岁月,从感性上认识当祖国被他人蹂躏时,她的人民什么都不是!
我告诉女儿,要通过阅读这本书,了解“小难民”是怎么经历种种磨难才获得安全的,感受生命的脆弱和人生的苦难,知道活在平安和平、衣食无忧的日子里,本身就是一种幸福,从而懂得珍惜和拥有。
我告诉女儿,要向小作者学习,有一种把逆境当顺境的勇气,面临任何困难都泰然处之,保持阳光向上的心态,不怨天、不尤人,依然能在自然中发现美,在艰难中看到希望。
……
这本书的内涵是丰富的。我给女儿说的这些,她不一定能够理解。
女儿认真读完了这本书。她未满10岁,在读小学四年级。由于时代的隔膜,语文教育的差异,有许多地方大概没有读懂。为了让她阅读方便,我在一些地方作了注释。比如,书中第一章为“再会吧!首都”,我在边上注解:“当时的首都是南京。”书中提到:“这就是长江,是我们中华伟大的扬子江。”我注解:“长江,又叫扬子江。”书中说:“金乌渐渐西坠。”我注释:“金乌,指太阳。”书里还写到湘西一带的自然环境,说:“天气是更加寒冷了,这一带是四季可以穿着棉衣的。”湘西恰是我的桑梓之地,女儿多次回到这里,书中描绘与实际情况不符。我在此注释:“并不是这样的。这里所记有误。”这样的注解,应该消除了孩子的一些阅读障碍。这当然只是从文字上来说的。从更深层次上说,孩子能读懂这本书吗?
我不知道。女儿和我谈到里面的一些情节,她对那些“离奇”的经验比较感兴趣。对于我的“说教”,她似乎没有多大反应。
或许,现在的孩子,不愿拾起这样沉重的话题。可不管如何,那样的记忆不容忘却!透过书本,哪怕只收获一点点感悟,这样的翻阅都是值得的。我还是期待现在的孩子,多看看这类书。
(《小难民自述》,小岵女士著,江苏人民出版社,2015年6月出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