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一个人打哈欠之后,另一个也紧跟着打哈欠? -罗伯特.伯顿
假如我们看到这样的情景:
一个人在大街上跑,有无聊的人看到觉得有趣,便跟着跑;然后有好奇的人想知道出了什么事,也跑了起来。如此不断有人加入,不一会儿,整条街上的人都跑起来了。
我们从来不知道自己一直在”从众”‖《社会心理学》连载(一)那么问题是,我们经常认为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认为我们都有自己的主见和行为方式,不会因为其他人影响而改变。
但事实并非如此,你日常行为的70%都是从众行为,因为它太普遍了,普遍到我们忘了它存在的地步。
先让我们回答一个问题。从众有益还是有害?这个问题没有绝对的答案。但是就大多数共同的价值观而言,从众有时有害(有些人会随大流闯红灯、集体参加非法营销活动),有时有益(从众可以增加彼此的联系、信任),因为一个事物都会有它的两面性。
首先说明“从众”一词其实并不含有消极的价值观。但是从众对于不同文化来说却有不同的含义。
欧美国家:
如果一个美国人偶尔听到有人说他是一个从众者,他肯定会有受伤感,因为西方文化并不赞赏屈服于同伴的压力。所以,北美和欧洲的社会学家给从众贴上了消极的便签(顺从、屈服),而不是积极的含义,这反应他们的个人主义文化。
亚洲国家:
在中国、日本,与其他人保持一致不是软弱的表现 而是自我控制、宽容和成熟的象征。兰斯.莫罗观察发现,“无论在日本的什么地方,你都可以体验到一种难以名状的平静感,这种平静来自于人们确切知道彼此之间的互相期待”。
因此,对于中国这个强调集体主义的国家而言,从众会更容易发生。
我们从来不知道自己一直在”从众”‖《社会心理学》连载(一)“从众”可以说是人类社会协作所产生的普遍心理,它也作为社会心理学研究问题之一。因此,为了了解从众,我们当然要从它的定义和表现形式入手。
从众的定义:
从众是根据他人而做出的行为或信念的改变(判断个人从众的关键是,当你脱离群体时,你的行为和信念是否扔保持不变)。
从众的三个表现形式:
一:顺从
有时我们会顺从某种期望或要求,但并不是真正的喜欢这样做。我们有时候会穿礼服打领带,尽管自己并不喜欢这样。这种靠外在力量而表现出的从众行为叫做顺从。
二:服从
我们之所以顺从主要是为了得到奖励或者避免惩罚,如果我们的顺从行为是由明确的命令引起的,这叫服从。
三:接纳
有时我们真的相信群体要求我们所做的事情理所当然。我们会和成千上万的人一样和牛奶,因为我们认为牛奶有营养。这种真诚的内在行为叫做接纳。
知道从众的定义和表现形式后,我们再审视自己的日常行为。我们是不是经常顺从某人的要求,无论对方是老爸、家人、朋友;是不是会处于无奈而服从某人的指令;是不是因为理所当然而接纳了一些我们看似平常的事情(比如喝牛奶……)。
这一切我们生活中经常发生的事情都可以称得上是从众,但还要强调从众并不代表消极的意思,反而从众会让我们生活简化、舒适很多。
所以从众看似与自己没多大关系,其实它一直出现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注:这一篇文章是我的《社会心理学》连载的第一篇,此后还会继续介绍社会心理学内容,让你用最短的时间了解社会心理学。当然此后我还会介绍其他心理学分支,比如进化心理学、行为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希望我们一起畅游心理学的海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