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个影响,让人们感到损失的时候不愿意交易。其中有两个重要的现象,禀赋效应和处置效应。
禀赋效应是由三位行为经济学家在1990年提出,包含两位诺奖得主,kahneman教授和Thaler教授。禀赋效应一经提出就受到了广泛的关注,这个实验在不同的人群、不同的场合都曾经经过复制,结果基本上保持不变。
而对于经济学家来说,这个话题非常重要,因为它影响到市场交易是否存在,因此近30年来,到今天为止,仍然有高质量的学术论文水平发表,探讨禀赋效应以及它的影响。
假设有一群人,我把它随机分为两组,一组每个人给他一个咖啡杯,另一组没有人得到咖啡杯,然后问两组成员之间有没有交易的需求,也就是问有咖啡杯的人最低愿意接受多少价格卖咖啡杯,没有咖啡杯的人最高愿意接受多少价格买咖啡杯,然后真实的执行他们之间的这个交易的这个意愿。
最后发现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没有咖啡杯的人,最多只愿意接受2.75美元去买咖啡杯,可是有咖啡杯的人最少需要5.25美元卖咖啡杯,这两个数字的差大概接近于两倍左右。这个结果为什么让人觉得非常的有趣?虽然每个人对咖啡杯的感知是不一样的,可是如果把人群随机的分为两组,平均来讲,每一组人群对咖啡杯的估值应该是一样的。如果都像这样,卖家需要更多的价格才能卖,买家只愿意付更少的价格,如果没有市场交易,对于经济学家来说,这就是一个巨大的问题。很多年来,大家都一直认为禀赋效应主要是由损失厌恶引起的。有咖啡杯的人现在的参照点是有一个咖啡杯,如果你要拿走的话,对我来说是一种损失,所以我需要更多的钱去弥补。可是没有咖啡杯的人,他会认为你给我一个咖啡杯,这是一个得到,所以我不愿意支付太多的钱。
注意,5.25比上2.75这个数字大约等于二,这是一个非常神奇的数字,**我们可以近似的认为这是一个关于损失厌恶系数的衡量,也就是一单位的损失和一单位的得到的效应的绝对值的比例究竟是多少。**后面会发现,这个比例在很多不同的情境中都非常稳定,大概在2左右,说明人的心理决策机制是非常稳定的状态。
后续的研究表明,首先,禀赋效应本身会让你导致损失,所以如果你有更多的交易经验,有经验的交易者禀赋效应会减弱。第二,在损失相应的讨论中,假设参照点是他当前的状态,也就是有咖啡杯,可是如果比如一些店家,他的期望值是我要把这个东西卖出去,对他来说,参照点就是卖这个东西,而他把东西真的卖出去的时候,就不会感受到一种损失,所以禀赋效应与参照点有关。
第二个影响,叫做处置效应。处置效应指的是人们在自己的资产有所损失的时候,不愿意卖出这个资产。
首先来看在房地产市场的应用。有一篇文章讨论的是1990年到1997年波士顿的个人购房决策,下图是波士顿的这段时间的房价走势,图示表明1989年以前,波士顿的房价是一个持续上涨的过程,之后开始进入大跌,又慢慢开始上涨。所以对于1990年到1997年的个人住房交易来说,如果他的房子是买在房市的高点的话,对他来说,当下他可能会有一定的损失。如果他的房子是买在房市低点,他的损失就不会那么严重,甚至还可以获利。
那对于理性人来讲,你当下的卖房决策和当下的市场需求有关,他和你过去究竟出了多少钱买这个房子应该是没有关系的。所以我们可以想象两套一模一样的房子,A和B,唯一的区别是a的购入价格非常的高,导致根据现在的预期市场售价的话,会有一个损失,而B的购入价格比较低,所以它会有一个得到。
那么研究发现,A房和B房的卖主的策略是完全不一样的,那么a房的初始要价比B房高了25%-35%,同时他在房市上也更难以被卖出去,所以它在市场上呆的时间特别久,很多时候a房甚至就退出了交易,不卖了。也就是说对卖主来讲,过去的购房价格形成了他的参照点,当它形成了一个损失厌恶的时候,他觉得完全没有办法忍受,所以退出了这样的交易。但我们知道,不管你过去的购房的价格是多少,现在的市场需求就是唯一决定你现在房子能卖多少钱的人。
所以理性的决策来讲,过去的购房价格是一个沉没成本,我们根本就不需要考虑它。同时,研究也发现,自住房的这种我们说损失厌恶的倾向比投资的房子更严重,这表明了我们说的随着你的经验的增长,如果你是一个投资的房子的话,说明你很有经验,你的这种所谓的不愿意再损失的时候,交易的倾向会更减轻一些。处置效应最著名的应用是在股市中,股市投资者更倾向于卖出赚的股票而持有赔的股票(赚和赔相对于购买价格)。
举个例子,比如你十块钱买了一只股票,现在涨到了20,你可能就赶紧把它卖掉,现在跌到了五块钱,你就选择不卖,这就是我们说的处置效应。可能有人会说,这不是很正常吗?我当然应该卖这个赚了的股票,而不应该卖这个有损失的股票。可是我们的比较并不是在20和五之间比较。股市的价格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我们应该把现在和未来进行比较,当你在20的这个点位上的时候,你现在卖掉了,可是未来有可能会涨到30。
那你在我的这个点位上的时候持有,可能未来会损失到零,也就是说无论你是在20还是5这两个点位上,你的未来收益都是一样的,因此你的交易决策不应该在这两个位置有这样的差异。换句话说,同样的,你的这个初始的购入价格不应该成为影响你交易决策的一个重要因素。可是事实上,由于人们的损失厌恶,这极大地影响了人们的股市交易决策。
那么处置效应本身并不一定造成损失,取决于之后的这个股价的走向。但是在Odean教授1998年的一篇文章中,研究表明,在他的样本期间,处置效应让人们谋受了巨大的损失。因为他卖掉的那些股票,赚了的股票在之后的走势中持续上涨,而买的持有的那些股票之后持续下跌,所以处置效应使得人们损失了非常多的钱。
Odean教授,在1998年的一篇论文中,提出了一种衡量处置效应的方式。我们来看它的这个公式是怎么计算的:首先它第一个变量叫做PGR,也就是叫做Proportion of games realize,也就是在你所有赚了的股票中,你卖出的比例是多少。那么相对的一个概念叫做PR,也就是Proportion of losses realize,也就是在所有你有损失的股票中,卖出的比例是多少。这里的赚和损失都是相对于购买价格而言的。
Odean教授衡量处置效应程度的方式:
PGR = 卖出赚的股票的数目/所有赚的股票的数目
PLR = 卖出赔的股票的数目/所有赔的股票的数目
处置效应的程度 = 卖出赚的股票的比例/卖出赔的股票的比例
即:处置效应的程度 = PGR/PLR
比较PGR和PR的系数相除的系数,如果没有处置效应,也就是在这两个是赚和赔的这两个状态下,如果你的交易策略没有变化,这个比例应该是1。但如果一旦出现处置效应的现象,即更容易卖出那些赢了的股票,那么PGR比上PLR的数值应该是大于1。在美国,1987年到1993年这一段时期的个人交易数据显示,处置效应的程度大概是1.51。
美国1987-1993个人交易数据显示:
处置效应的程度 = 0.148/0.098 = 1.51
中国2011-2016全部A股交易记录显示:
处置效应的程度 = 0.258/0.173 = 1.49
同样对中国的2011-2016年A股交易数据显示,我们国家处置效应大概在1.49左右,这两个数字都非常的接近。如果我们粗略的认为这个数字是可以衡量人们损失厌恶的程度的话,会发现它跟我们上述谈到的约等于2的事实不谋而合,如果损失厌恶能够解释这两个现象的话,它会有一个稳定的、在值上大约接近于2的损失厌恶系数。
小结:本章介绍了损失厌恶使人产生的不愿意再有损失的时候交易的现象,这导致了禀赋效应和处置效应,那么这两种效应都可能因为你不愿意交易而让你产生潜在的损失。同时无论在禀赋效应还是处置效应中,衡量出来的行为预示着人们的损失厌恶系数:也就是一单位的损失和一单位的得到带来的效用的变化的比例大概都接近于2。
**第二个影响,让人们感到损失的时候不愿意交易。**其中有两个重要的现象,禀赋效应和处置效应。
禀赋效应是由三位行为经济学家在1990年提出,包含两位诺奖得主,kahneman教授和Thaler教授。禀赋效应一经提出就受到了广泛的关注,这个实验在不同的人群、不同的场合都曾经经过复制,结果基本上保持不变。
而对于经济学家来说,这个话题非常重要,因为它影响到市场交易是否存在,因此近30年来,到今天为止,仍然有高质量的学术论文水平发表,探讨禀赋效应以及它的影响。
假设有一群人,我把它随机分为两组,一组每个人给他一个咖啡杯,另一组没有人得到咖啡杯,然后问两组成员之间有没有交易的需求,也就是问有咖啡杯的人最低愿意接受多少价格卖咖啡杯,没有咖啡杯的人最高愿意接受多少价格买咖啡杯,然后真实的执行他们之间的这个交易的这个意愿。
最后发现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没有咖啡杯的人,最多只愿意接受2.75美元去买咖啡杯,可是有咖啡杯的人最少需要5.25美元卖咖啡杯,这两个数字的差大概接近于两倍左右。这个结果为什么让人觉得非常的有趣?虽然每个人对咖啡杯的感知是不一样的,可是如果把人群随机的分为两组,平均来讲,每一组人群对咖啡杯的估值应该是一样的。如果都像这样,卖家需要更多的价格才能卖,买家只愿意付更少的价格,如果没有市场交易,对于经济学家来说,这就是一个巨大的问题。很多年来,大家都一直认为禀赋效应主要是由损失厌恶引起的。有咖啡杯的人现在的参照点是有一个咖啡杯,如果你要拿走的话,对我来说是一种损失,所以我需要更多的钱去弥补。可是没有咖啡杯的人,他会认为你给我一个咖啡杯,这是一个得到,所以我不愿意支付太多的钱。
注意,5.25比上2.75这个数字大约等于二,这是一个非常神奇的数字,**我们可以近似的认为这是一个关于损失厌恶系数的衡量,也就是一单位的损失和一单位的得到的效应的绝对值的比例究竟是多少。**后面会发现,这个比例在很多不同的情境中都非常稳定,大概在2左右,说明人的心理决策机制是非常稳定的状态。
后续的研究表明,首先,禀赋效应本身会让你导致损失,所以如果你有更多的交易经验,有经验的交易者禀赋效应会减弱。第二,在损失相应的讨论中,假设参照点是他当前的状态,也就是有咖啡杯,可是如果比如一些店家,他的期望值是我要把这个东西卖出去,对他来说,参照点就是卖这个东西,而他把东西真的卖出去的时候,就不会感受到一种损失,所以禀赋效应与参照点有关。
第二个影响,叫做处置效应。处置效应指的是人们在自己的资产有所损失的时候,不愿意卖出这个资产。
首先来看在房地产市场的应用。有一篇文章讨论的是1990年到1997年波士顿的个人购房决策,下图是波士顿的这段时间的房价走势,图示表明1989年以前,波士顿的房价是一个持续上涨的过程,之后开始进入大跌,又慢慢开始上涨。所以对于1990年到1997年的个人住房交易来说,如果他的房子是买在房市的高点的话,对他来说,当下他可能会有一定的损失。如果他的房子是买在房市低点,他的损失就不会那么严重,甚至还可以获利。
那对于理性人来讲,你当下的卖房决策和当下的市场需求有关,他和你过去究竟出了多少钱买这个房子应该是没有关系的。所以我们可以想象两套一模一样的房子,A和B,唯一的区别是a的购入价格非常的高,导致根据现在的预期市场售价的话,会有一个损失,而B的购入价格比较低,所以它会有一个得到。
那么研究发现,A房和B房的卖主的策略是完全不一样的,那么a房的初始要价比B房高了25%-35%,同时他在房市上也更难以被卖出去,所以它在市场上呆的时间特别久,很多时候a房甚至就退出了交易,不卖了。也就是说对卖主来讲,过去的购房价格形成了他的参照点,当它形成了一个损失厌恶的时候,他觉得完全没有办法忍受,所以退出了这样的交易。但我们知道,不管你过去的购房的价格是多少,现在的市场需求就是唯一决定你现在房子能卖多少钱的人。
所以理性的决策来讲,过去的购房价格是一个沉没成本,我们根本就不需要考虑它。同时,研究也发现,自住房的这种我们说损失厌恶的倾向比投资的房子更严重,这表明了我们说的随着你的经验的增长,如果你是一个投资的房子的话,说明你很有经验,你的这种所谓的不愿意再损失的时候,交易的倾向会更减轻一些。处置效应最著名的应用是在股市中,股市投资者更倾向于卖出赚的股票而持有赔的股票(赚和赔相对于购买价格)。
举个例子,比如你十块钱买了一只股票,现在涨到了20,你可能就赶紧把它卖掉,现在跌到了五块钱,你就选择不卖,这就是我们说的处置效应。可能有人会说,这不是很正常吗?我当然应该卖这个赚了的股票,而不应该卖这个有损失的股票。可是我们的比较并不是在20和五之间比较。股市的价格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我们应该把现在和未来进行比较,当你在20的这个点位上的时候,你现在卖掉了,可是未来有可能会涨到30。
那你在我的这个点位上的时候持有,可能未来会损失到零,也就是说无论你是在20还是5这两个点位上,你的未来收益都是一样的,因此你的交易决策不应该在这两个位置有这样的差异。换句话说,同样的,你的这个初始的购入价格不应该成为影响你交易决策的一个重要因素。可是事实上,由于人们的损失厌恶,这极大地影响了人们的股市交易决策。
那么处置效应本身并不一定造成损失,取决于之后的这个股价的走向。但是在Odean教授1998年的一篇文章中,研究表明,在他的样本期间,处置效应让人们谋受了巨大的损失。因为他卖掉的那些股票,赚了的股票在之后的走势中持续上涨,而买的持有的那些股票之后持续下跌,所以处置效应使得人们损失了非常多的钱。
Odean教授,在1998年的一篇论文中,提出了一种衡量处置效应的方式。我们来看它的这个公式是怎么计算的:首先它第一个变量叫做PGR,也就是叫做Proportion of games realize,也就是在你所有赚了的股票中,你卖出的比例是多少。那么相对的一个概念叫做PR,也就是Proportion of losses realize,也就是在所有你有损失的股票中,卖出的比例是多少。这里的赚和损失都是相对于购买价格而言的。
Odean教授衡量处置效应程度的方式:
PGR = 卖出赚的股票的数目/所有赚的股票的数目
PLR = 卖出赔的股票的数目/所有赔的股票的数目
处置效应的程度 = 卖出赚的股票的比例/卖出赔的股票的比例
即:处置效应的程度 = PGR/PLR
比较PGR和PR的系数相除的系数,如果没有处置效应,也就是在这两个是赚和赔的这两个状态下,如果你的交易策略没有变化,这个比例应该是1。但如果一旦出现处置效应的现象,即更容易卖出那些赢了的股票,那么PGR比上PLR的数值应该是大于1。在美国,1987年到1993年这一段时期的个人交易数据显示,处置效应的程度大概是1.51。
美国1987-1993个人交易数据显示:
处置效应的程度 = 0.148/0.098 = 1.51
中国2011-2016全部A股交易记录显示:
处置效应的程度 = 0.258/0.173 = 1.49
同样对中国的2011-2016年A股交易数据显示,我们国家处置效应大概在1.49左右,这两个数字都非常的接近。如果我们粗略的认为这个数字是可以衡量人们损失厌恶的程度的话,会发现它跟我们上述谈到的约等于2的事实不谋而合,如果损失厌恶能够解释这两个现象的话,它会有一个稳定的、在值上大约接近于2的损失厌恶系数。
小结:本章介绍了损失厌恶使人产生的不愿意再有损失的时候交易的现象,这导致了禀赋效应和处置效应,那么这两种效应都可能因为你不愿意交易而让你产生潜在的损失。同时无论在禀赋效应还是处置效应中,衡量出来的行为预示着人们的损失厌恶系数:也就是一单位的损失和一单位的得到带来的效用的变化的比例大概都接近于2。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