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做,才会有益于孩子成长

作者: 王明鹏 | 来源:发表于2017-09-26 19:08 被阅读22次

家有婴孩的父母,随着孩子慢慢长大,喜悦之余也会增加烦恼,那就是婴孩长大总是伴随着问题。小到感冒发烧折腾人,大到担心多动注意力不集中发育落后,总之养育孩子的过程有着无尽辛苦,无尽烦恼。

你若没有觉察到,一定是有人替你做了这些,你很有福气落得清净;遗憾的是,你失去了一次密切亲子关系机会,待到孩子长大也就难有多少回味。

前段时间在朋友群又看过尹建莉老师那篇长文“自闭症大爆发背后的真相”,虽然是在谈自闭症过度宣传以及混乱治疗现状,却引发一个至关重要的思考:我们该如何做,才会更有益于孩子成长?

可以说,直接影响孩子一生发展的是父母的养育方式,好的养育方式会使孩子避免出现身心问题,有些看似麻烦的问题也会自然度过麻烦期,而那些问题孩子会由于父母不恰当养育方式加重问题。

做父母的确需要智慧,养育孩子则是父母增长智慧的绝佳契机。


首先了解一个心理学研究结论:接触安慰学说。接触安慰是指婴孩一出生就依附家长,除了要获得食物生存,更根本的是原因与身体接触有关。哈罗教授的恒河猴实验证实了这点,研究结果表明:

小猴子会对那些能提供接触安慰的“母亲”产生依附,并喜欢这样母亲。
接触安慰就是从身体接触中获得刺激和放心。母亲提供的接触安慰对于婴儿的正常社会发展至关重要。

为此,家长要坚决做到的是“爱的行动”。

对于婴孩时期的照料,尤其三岁前的孩子,无以复加的细微关心是最重要的,农村人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很有道理。三岁前的孩子需要的是父母有感情的链接,需要的更多是父母给予孩子安全感,需要父母用爱抚拥抱微笑对话玩耍促进心灵滋润,这些已被接触安慰依附理论等很多研究证明。

历史上罗马尼亚为了增加出生婴儿数量,要求每对夫妻至少生育四胎,很多家庭无力抚养,造成了许多孩子成为了弃婴,被送进了国家举办的养育院。可是后来这些孩子长大后,心理问题非常多,大都没有成为合格公民。后来调查发现,这些人在婴孩时候,育婴院缺少人手照料,几乎没有人际交流,导致身心问题重重。

曾读过一本感人的真实故事《马背上的男孩》,一位英国父亲面对自己患有自闭症的孩子,不放弃,关怀备至陪伴。偶尔发现孩子与马可以接近,缓解症状发作,决定全家出发到蒙古草原,在旅途中促进症状好转,同时找到传说中的古老狩猎野鹿的部落,来医治孩子的病情。

书中描写旅途中的悲欢交加,一次次的应对挑战,心力交瘁又抖擞精神的陪伴孩子康复,用大自然的力量,激发孩子本能的对生命的爱。

爱孩子,不是说说就可以,需要行动。即便开始行动,也是一次次的挑战,充满了挫折与疲惫。

尹建莉的文章说出过度诊断的现实问题,坦诚一个发人深思的真相,很多孩子看似严重行为问题的背后,其实就是爱的匮乏。父母之爱的严重匮乏,或者不恰当对待孩子,过于严格要求,使得生机勃勃孩子变得病恹恹,心理问题躯体化,不予以及时纠正最终会成为无法挽回的叹息。

群中有朋友用自己孩子事情说明亲子关系与孩子严重症状的密切联系,问题孩子后面是家庭爱的缺失。

她说自己女儿3岁时被怀疑阿斯伯格孤独症,后来明白是那时候的自己不快乐,而且对孩子太严苛。6岁时严重腹痛误诊为阑尾炎,把阑尾切了还是持续腹痛,差点又把胆切除,辗转求医最后诊断为过敏性全身变态反应。

作为母亲一夜之间额头出现白发,在病床边哭着问女儿,是不是又学舞蹈又学围棋太累了,女儿懂事的说,“妈妈不是希望我学让我坚持吗?我不希望妈妈不开心。”所以每一个问题孩子背后都有个问题妈妈,每一种疾病背后都有一个隐藏的表达,如果仅仅是急于把病治好,而忽略背后的诉求会很受伤。

有专家讲述一个小女孩病例,最开始因为阑尾炎做了手术,后来反复的腹痛,考虑肠黏连。先后就诊上海所有大医院。之后又做了几次手术,还是不缓解,最后考虑了心理因素,给予心理治疗后治愈。

记得,只有在孩子需要时候,你的付出才最有价值,千万不要等时间过去,孩子不需要时候你才姗姗而至。孩子的成长不会等着你的。


家长除了在“爱的行动”方面做好功课,还要注意“无为而治”的关爱方式。

如果说孩子三岁前一定要无微不至的照料,爱的具体细微行动绝不可以偷懒,特别提醒这种爱除了提供物质需要,更要重视接触安慰,满足孩子社会交流情感需要。

但是,三岁之后的孩子,就要注意适当做到“无为而治”关爱孩子。

孩子三岁左右进入第一逆反期,开始尝试独立自主,有了自我意识,逐渐发展出自尊自信概念。适当减少干涉,保持冷静,有益于孩子成长,这方面,我自己有很多体验。

在孩子小的时候,出现过不少让我们头疼麻烦的事情。婴儿时期他妈妈呵护细致入微体贴全面,现在看来奠定了后来良好成长的基础。不过幼儿园时候,很长一段时间出现眨眼睛情况,我们都很着急,开始总是提醒,呵斥,制止,可是几乎没有效果,没有办法消除。

后来咨询经验家长,以及育儿专家,给的答案大都是别在意,引导孩子转移注意力,做其他事情会改善的。

这不是容易做到的,明明看着满是揪心,却要不去干涉,闭嘴更痛苦。

好在过了不久,不特意去关注,孩子眨眼问题也就自然消失了。现在反思,眨眼真的是心理问题外在化,心理紧张原因导致,消失也是心理放松结果。孩子原本在学校幼儿园上学,都是熟悉老师,后来孩子奶奶来照看,考虑到去学校幼儿园穿过马路不放心,刚好有个部队幼儿园对外招生,费用虽高的多,不过据说硬件好,老师好,关键不用过马路,接送很放心。

后来证明这不是好决策,属于想当然拍脑袋决定。多花了学费不说,主要是有个老师态度不敢恭维,似乎对孩子挑剔很多,这与孩子眨眼或多或少有很大关系。后来换了和蔼可亲老师,孩子经常被夸奖,这些问题也就消失了。

另一个实际例子则是孩子尿床麻烦,寻医问药,四处打听,甚至小心翼翼去做了脑部CT,以排除生理器质性问题,也有过一段艰难面对时期。后来看到当地日报刊登寻找尿床儿童优惠治疗活动,一度差点心动,最后还是坚持不过多关注。现在看来,估计也与心理问题有关系,起码大人不在意这事情,孩子心理压力消失了,促进了问题的解决。

不去有意关注,无为而无不为,也是爱的一种方式,甚至更困难。

想起孩子深夜发高烧,打的赶去医院挂吊瓶,家长心急火燎,医生不急不躁,当时甚感愤怒,事后也想明白了,医生见怪不怪,知道发烧是免不了的事,已经来治疗了,就按部就班吧。过分着急关注,有何益处呢,反而会忙中出错,况且孩子感觉到的话,只会把家长的着急情绪化作他自己的恐惧不安。

等到孩子开始上学,估计大部分家长揪心的事情会是学习与成绩,这也是无法避免的现实。

这里也有一个研究结论。针对学习类型研究,发现成人有三种应对学习模式:视觉型、听觉型、动觉型,顾名思义对应相同学习类型,相应学习效率最高也最适应。与此类似,孩子学习类型也类似这三种,为此解释了孩子有的喜欢听讲,有的喜欢看书,有的喜欢爱动玩耍着学习。

花朵花苞,次第开放。学习快慢不是智商原因,更多与适合自己特点的学习方式有关。

这也提醒家长,面对孩子学习成绩不够理想时候,最差的反应就是着急上火指责呵斥,最佳的方式就是发现适合孩子的学习类型,有能力来帮助孩子,不仅仅是批评不爱看书、不认真听讲、调皮爱动坐不住。

你能帮助孩子的,不是发泄着急情绪,而是静下来,解决孩子遇到的问题,让孩子感到未来充满希望,乐意与你分享交流,构建良好亲子关系,促进生活学习积极向上。

无为而治,其实就是当孩子遇到挫折,家长努力保持冷静,对于那些孩子必不可少的挫折挑战,要相信孩子可以克服,孩子有潜能跨越。

对于家长来说,适时做到闭住嘴、放开手,要比无微不至关心更难,但也更重要。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这样做,才会有益于孩子成长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eree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