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前所述,故事真正讲述的是发生的事情如何影响主人公,最终主人公如何变化。
而变化只会源自不可避免的冲突。
悬念是冲突的女仆,想增强小说悬念,就得从冲突上下功夫。
其实,现实生活中我们不喜欢变化,小到换个牌子的牙膏,大到夫妻关系的和睦,更别说冲突了,但凡有一点冲突的苗头,我们都希望立刻化解;但故事不一样,我们看小说就希望让冲突来得更猛烈,更持久,这样既可以体验一把困境的感觉,又不必冒什么风险。
那在故事中要怎么引发冲突?
对抗!
常见的情境如:
主人公眼中的真相VS实际的真相,这组对抗很容易理解,比如她以为男朋友很爱她,但真相是她男朋友此刻正在想着怎么与她分手。
主人公想要的VS主人公实际拥有的,比如她想要马上挣够十万元,但她实际上连一顿10元的午餐都快吃不起了。
主人公的愿望VS别人对他的期望,比如他想女朋友永远只爱他一个,但女朋友却希望他最好不要发现自己重新认识了一个男朋友,她对他已经没有感觉了。
另外,还有主人公的内在目标VS主人公的外在目标,主人公的恐惧VS主人公的目标,主人公VS主人公的对手,主人公的对手VS仁慈(或其表象)
这些一组组两两相反的渴望、事实或真相之间的彼此对抗,无一例外地能引发持续不断的冲突。
有了戏剧化的冲突,事件的进展对于读者来说就会有多种可能,或胜或败,或分或合……于是,悬念来了。
当然明白了什么是悬念还不够,还要搞清楚如何增加悬念?
有人认为,隐瞒信息留待最后“大揭秘”是吸引读者的因素,这的确是有些作者用来增加悬念最普遍的方法,但这么做有个前提:唯有提示模式的存在,这样的揭露在最终来临时才会被当作真相接受。
也就是说,你结局想玩反转,就必须在那一刻之前有所暗示,始终给读者一种“好像有什么阴谋在看不到的地方在进行”的感觉,这样最后真相的揭露才不会显得突兀不合情理。
不过要是你把手里的牌没有藏着掖着,而是正面朝上摊在桌上会怎么样?就悬念而言,这样的做法会有什么不同呢?
让我们来做一个小小的测试:
首先,以按住牌不看的方式描述一个场景:小兰正在寻找莫名无法联系上的室友晴晴。在寻找一圈无果后,她敲响了新搬来的邻居的大门,并给他看室友的照片,问他有没有见过她。邻居是个帅气开朗的大男孩,叫易飞,他说没见过,不过易飞见小兰这么担心,就安慰了她几句,猜测说室友也可能是手机没电了,应该没事,不用担心,小兰一想也是,自己太紧张了,就谢谢易飞,决定回去再等等看,心底还对易飞产生了一种朦胧的好感。
现在,请想象完全相同的场景,只是我们已经知道:在上述事情发生的同时,晴晴正被易飞绑住手脚关在锁着的房间里,在房里,晴晴能听到两人的交谈,并拼命的试图弄出声响想引起门外小兰的注意。
翻了一张牌后,我们的态度变了吧,会去担心晴晴会不会有危险,小兰能不能及时注意那道被锁住的房门。
好,继续摊牌,这一次让我们想象,当易飞回身关门,走进那间绑着晴晴的房间时,发现房间空空如也,晴晴居然不见了(先别计较是怎么离开的,反正就是逃走了)。看着易飞满屋子寻找晴晴,气急败坏踢凳子时,我们大大的松了一口气,晴晴安全了。
这时,易飞的电话响了,是他在公安局的上司打来的,从这通电话我们知道原来晴晴居然是个警方追踪许久的逃犯,并有可能继续作案……紧张感再一次席卷而来是不是?
因为,冲突,如事实证明的那样,根本不是转瞬即逝的,它是出自本能如影随形的。
不要忘记,故事是在两股对抗力量的空地展开,冲突不止,悬念不息,读者会很乐意参与其中并想象各种可能性。
故事奥秘:故事是变化的,而变化只会源自不可避免的冲突
PS.《你能写出好故事》第七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