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西法效应》读书笔记二

作者: 白色石南 | 来源:发表于2020-03-02 09:57 被阅读0次

    第1章 心理学情境中的性格转换

       埃舍尔的图形呈现给我们的是三种情形:善与恶并存;两者互相渗透,而且模糊不清;天使与恶魔可以互相转化。 

       路西法从天使投身地狱,在于他的贪爱(对于财富与权势的强大欲望,自私的将他人所有占为己有)。

    我们创立了“社会性他者”(对立的邪恶形象),视之为危险的自己。对于“他者”的无知使我们充满对非我族类的恐惧,我们为之着迷,并相信自己足以组织力量去反抗。

    天使,恶魔以及其他芸芸众生的转变

      在这一部分作者基于心理学的原则,当定义了何为邪恶:是建立于涉及伤害虐待,命令,缺乏人性,毁灭无辜他者的刻意行为,或是使用权威,系统力量鼓励而且允许他人这么做,并从中取得利益,简而言之也就是“明知故犯”。

      我们每个人对自己的认知来源于与以往相同情境时的经验,牵扯到来自于规则,法律,政策等各种外在压力。

    我们对自己的了解究竟有多少?又有何优缺点?对于一些恶性事件的思考(卢旺达屠杀事件,纳粹集中营等),会使我们进一步检视自己的灵魂深处,而我们最想要了解的却是性格如何在强大情境压力下产生了转变。

    邪恶是根深蒂固还是“虚无易变”?

    我们有一种观点就是认为善与恶是泾渭分明的,在一分为二的规律之下,邪恶被认定为天性如此,是某些恶人内在不变的特质,是与生俱来的。如此的划分方法可以令好人免责,甚至不必反思是否也会同样造成或姑息某些恶行,而且认为这些恶行就是世界运作的方式,我们好人们是无力改变的。

    另外的一种观念是:随着环境发展,每个人都可能为恶。即邪恶是渐进式的,也就是说某项特质是借由经验学习或者某些外界提供犯罪机会的介入而来的,可选择学习向善或向恶。

    另一种理解:特质、情境、系统

    特质论持有一种传统取向,就是公众会从了解固有特质(如人格特质)为来源来解释一些反常或突发事件。在医疗领域如精神病学,临床心理学,皆倾向于特质论。

    基于法律,医学,宗教立场的体制,也无疑认为病者和罪者的个人特征是一切的根源。社会心理学在研究非常行为的原因时,则持有情境取向的观点,用情境变项和特定安排下的环境历程等外在因素解释成因,这就提供了解决个人与社会问题极为不同的方式,而不是理解他人行为过高看重动机,特征,基因和个人病史而低估情境因素。

    作者认为人与情境常常处于相互影响的状态,纵使认为我们的人格是稳定的。

    作者在本书中会给予更多的论证,证明情境是如何改变了我们的性格,以此对抗特质论。

    巫师之锤和欧洲猎巫行动

    恶魔借巫师之手惩戒人类,猎巫则是借由识别巫师之手施以酷刑,以达到限制恶魔的目的。在教会国家中他们赋予巫师某些特质(如女性,守寡,贫穷,丑陋,畸形)识别后,简单而直接的歼灭他们,这种提供巫师类别框架,提供社会快速解决恶魔的方式,在目前世界各处的监狱中仍然存在,一直在使用。

    系统力量由上而下的施压优势

    对于复杂的行为模式,我们要考虑特质,情境,还要考虑系统。在好坏界限边缘地带的少数人恰恰是设定这些界限标记的人物,也就是这个系统的维护者。这些权势精英规划我们日常生活的情境,处于更高的社会地位,有着更大的前景,有着更大的影响力。他们听从社会主要阶级和系统的命令,形成各种各样的垄断权力,自上而下的对于体制中的人、资源等施加影响。故系统力量是更加高阶的因素,军事结合宗教力量是最终的至高系统。

    创造“敌人”的力量

    通过“敌意想象”这种心理建构,系统利用影响和沟通向下的创造统治性的等级阶层,通过宣传将仇恨根植于心中,通过语言和图像创造对他人的刻板印象,先排除他人人性,认定别人是无价值而且邪恶的怪物。社会哲学家萨姆.基恩描述了敌意想象如何由国家宣传机器无中生有的制造出来,以供战争之需,并揭示了它们所激发出来的力量,为消灭敌人的欲望辩解,却未针对伤害做批判性的分析。

    种族屠杀是敌意想象最极端的例子,如希特勒对犹太人的屠杀。随后作者将会举例说明这种复杂的心路历程并借实验控制的方式,以及系统性的分析来讲述去人性化的部分,将关键部分呈现出来。

    违背人性的犯罪:种族灭绝、强暴以及恐怖袭击

    从古代阿伽门农与特洛伊的战争,到现代奥斯曼土耳其人屠杀亚美尼亚人,红色高棉,萨达姆的灭族,苏丹达尔富尔地区的种族灭绝,这些大规模的杀戮告诉我们没有任何国家可以免于邪恶势力。

    卢旺达强暴事件

    卢旺达的胡图族对图西族的灭族事件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叫波利娜的图西族女人的“反叛”行为。综合历史和社会心理学,作者分析了促使波利娜犯下“一个女人对付敌方女人”的特殊罪行的原因,解释所用的是“权力和地位差异”的框架。首先,在当时的普遍观念中,图西族女性是比胡图人更有优势,长相较好,在各方面如受教育以及行政管理机会等方面都比胡图族人有优势。卢旺达社会对两族人要求佩戴标识,而且波丽娜处于一个男性为主的社会,她必须证实自己的忠诚,顺从,爱国,通过热心与精心策划犯罪,效忠上级监督者,不用女人身份对抗。这让鼓励大规模犯罪和强暴女性变的容易。此时受害者变成了一个抽象概念,一个必须被消灭的种类,这其中助纣为虐者,将这种恶行净化成简单的敌对者,使这种恶行实行起来似乎更容易。

    中国的南京大屠杀

    强暴恶行的背后还有其他的恶行。在中国的南京大屠杀中,加害人设计出具有创造性的邪恶的方式施加于受害人,对于这个过程似乎本身更令人向往。战争产生的残酷和野蛮行为,以对抗任何被支人性化,恶魔化的敌人。

    实验室里的去人性化与道德背离

    作者与其同事发展出了道德背离理论,班杜拉及其助理用实验证明了简单的评语可改变一些人的心理架构,新的中心智状态进而可以改变我们的行为。用实验控制的方式研究发生在真实世界中会导致暴力有一个基本心理历程,这也是行为科学家针对邪恶研究不同面向的心理学。

    可怕的阿布格莱布监狱虐待景象

    残酷的虐囚使作者感到震惊,尤其是实行这些酷刑之时他们竟然还留有影像。军官竟然声虐囚的是好玩的,这更令人惊讶。作者想要了解的是,在如此短的时间内,监狱这样的情景是如何让这些军官们专变,从状态良好到犯下恶行。对于这个世界的情境分析,并不是为了辩解其行为合乎道德,而是找到疯狂行为的起因。

    格莱布监狱对比斯坦福监狱

    1971年斯坦福大学利用角色扮演的方式模拟监狱进行了一个实验,由健康,正常,聪明的大学生随机分配扮演狱卒和囚犯,实验景象如同监狱,对于诸多议题的详细研究,就从简单的监狱生活研究开始了。

    探索人类本质的黑暗面

    坏人也曾平庸的如同邻人,意志坚强。有意识形态与道德遵从者的人也可能犯下恶行。作者将引导我们用这些当事人的观点解释和了解罪恶的原因,如此才能进有正确的决定,从而创造行为来改变,包容,转化行为。

    在斯坦福大学地下室进行的实验,扩展了心理学对邪恶的研究基础,对情境力量和个人行为相互关系的阐述,我们也会检视一些主题:诸如顺从,服从,去个人化,个性化,道德背离以及姑息的罪恶等。

    斯坦福监狱实验从一座虚拟的监狱到完成心理上的改变成为完全真实的监狱情境,虚构的情境如何改变大学生们的心理架构,又如何进而影响对周遭的评价,最终影响了自己的行为。作者将会带我们检视这些问题,并会提供指导方针对抗有害的影响。这其中除情境的力量外,人类也可以利用警觉,审慎的行动力,使自己变得更聪明而且更狡猾,不容易受权威,团体顺从策略的影响,即便有风险和牺牲也可以成为英雄。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路西法效应》读书笔记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expk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