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正题之前,先看一个小故事:三个工人在工地砌墙,有人问他们在干嘛?第一个人没好气说:砌墙,你没看到吗?第二个人笑笑:我们在盖一幢高楼。第三个人笑容满面:我们正在建一座新城市。10年后,第一个人仍在砌墙,第二个人成了工程师,而第三个人,是前两个人的老板。
三句话,代表了三个迥然不同的人生格局,也决定了谁是人生的最后赢家。
那么,什么是人生格局,词典没有明确的定义。但我们可以根据我们所经历过或正在经历的成功或失败来定义它。通俗的讲,也就是人的视野和胸怀。视野,你也可以理解为理想,或在天空,或在猪栏;而胸怀则可以理解为处世之道,或宽广,或褊狭。
格局不是与生俱来的,他是随着人的阅历,是在接受了来自社会各种思潮的熏陶渐染之后铸炼而成的。
毫无疑问,人生的格局大小,有时候不是自己能左右的。以木桶打水为例,能打多少水,取决于你的气力,但也取决于木桶容积的大小,再多的水,而你打多少也要受木桶的制约,而这个木桶,就是你的格局。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改变它,而改变它,你就要清楚影响你人生格局形成的源头在哪里。
孟子在描述他所理想的社会时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他认为“推己及人”,用仁德的力量,天下才可运于掌心,最终实现称王天下的宏愿。这是亚圣的格局,让后人仰慕,不可谓不远大,而且这种思想已穿越了千年而成为我们树德成人的标尺。但他是圣人,不是完人,作为儒学大成者,孟子仍旧是强调“先己后人”,而不是“先人后己”。从这个视角来看,它还是有它的阶级局限的,这种仁爱的辐射是以“己”为前提的。虽然历史上我们看过很多“舍生取义”“杀身成仁”的案例,这些人也的的确确做到了“先人后己”,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英雄,但这些都不足以抵挡作为一种先贤传统文化对后人的思想的冲击。当这种文化渗透到我们的血液和骨髓的时候,它所带来的就是我们普遍认同的一种稳定的心理需求。简言之,就是“利己主义”,当然这个“利己”不等同于我们常讲的自私自利。但可能就是这样一种无时不在的影响,在潜移默化中消磨着你的脚掌,减缓着你人生格局放大的步伐。
曾在博客上看到这样一则故事:一个在奥地利上学的小孩,在劳动中的表现引起其他小孩的不满,被告到老师。老师请小孩妈妈到学校,并告知她:大家都完成的任务,同等的机会,你儿子的做法与他人不一样,抬东西的人可以乘电梯,你儿子抱个很轻的东西,也挤进电梯里。
这个小孩在国外的经历,让我们感受到了中西方两种不同文化格局碰撞所带来的震感。费孝通先生曾提到,中国人的文化属于“差序格局”,而西方人则属于“团体格局”。在“差序格局”里,中国人的思维往往从个人出发,推己及人,以怎么有利于自己来区分轻重缓急,这样到处都有地位尊卑之分,世界才不会乱。而在西方的“团体格局”里,西方人的一个个团体如一捆一捆的稻草,人生活在某个团体里面,每个人是团体的一个分子,人人不分老幼尊卑,讲究机会和权力平等,世界也没有乱。两种文化的格局,演绎着不同的价值取向,也也决定着我们不同族群的人生格局。
当今世界,文化交融已成趋势。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学会甄别优劣,也要学会包容。影响人生格局的因素可能有很多,但只要你尝试着改变固有思维模式的沉疴,不断涵养自身的思想境界,你的人生格局就会变得站位高远,沉稳而有力。也许不久的将来,你也有可能由平凡的砌墙的工人逆袭为成功的老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