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每个孩子的差异,慢慢养。有的孩子天生就有读书的资质,有的孩子没有。
没有资质的孩子是用来报恩的,因为读书特别好的,将来会去美国、英国、加拿大,见面只能靠视频。
读书没资质的,等我们老了可以常伴左右,今天载我们去吃牛肉丸,明天载我们去吃海鲜,想想真美好!
说到底都别再羡慕别人家有什么样的儿子或女儿,很多事情冥冥之中早已注定,不必太过强求。用心教育、陪伴成长,自己的孩子就是最好的。”
这是微信上一度广为流传的一个校长的讲话,据说极大地安慰了一些孩子成绩不好的家长。在我看来,论点没错,但论据就极不严谨。
每一个孩子都是来报恩的,只是方式可能各有不同。
结合上下文,这段话其实是贬义的:
“没有资质的孩子是用来报恩的,因为读书特别好的,将来会去美国、英国、加拿大,见面只能靠视频。”
讲者认为孩子一定要在自己身边,和孩子通过视频聊天是令人悲哀的事情,有人甚至认为这样的孩子是来报仇的。
有人经常说“父母在,不远游”,但是却忽略了后面一段“游必有方”。孔子的这段话的完整意义是:父母在世,不出远门。父母身体健康时外出,要让父母知道你的去处是安全的。如果父母的身体需要照顾,而自己又需要外出就“必须”安排好照顾好父母的“方法”。
孩子从诞生之日起,很多父母就对孩子寄予极大期望,希望孩子能有一番作为。因此不可能将自己的孩子禁锢在自己身边。
培养孩子,给孩子爱,不是一种利益交换。
养儿防老就是一种赤裸裸的交换,而且是带有强制性的。一旦交换不成,就恼羞成怒、就捶足顿胸,这时的父母为什么不想一想,孩子为啥不愿意奉养你?难道都是孩子的原因吗?
我们知道,在很多优秀孩子的心中,有一种努力成长叫做“逃离原生家庭”,因为父母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控制让他们感到窒息。
不过有这样一段话“今天你养我长大,明天我陪你终老”,听起来就很温馨,因为这是儿女对父母养育的感恩。
交换和感恩意境完全不同。我们要反对交换,但是倡导感恩。
父母尽力养育孩子,让快乐、健康、成长,将自己的良好作风传递给孩子,让他们学有所得,成为最好的自己。
如果说农耕时代,养老不得不依靠子女是社会发展不足的原因,现代社会养老就是社会的责任。所以法律规定,给父母养老是儿女的义务而不是责任。
“读书没资质的,等我们老了可以常伴左右,今天载我们去吃牛肉丸,明天载我们去吃海鲜,想想真美好!”这段话就让人难以理解了。
在现实中,读书没有资质,学习成绩不好,读不了好学校,找不到好工作,买不起房、找不到另一半,骑单车载你去吃牛肉丸、吃海鲜?牛肉丸、吃海鲜不要钱?知道现在猪肉多少钱一斤吗?
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但现在有很多人对此提出质疑。因为孩子天然就具有学习的本能,我们不过是要想办法满足他们的学习愿望。
因为每个孩子不同,所以不能用单一的评价体系来评价他们。学校很难做到这一点,我们家长自己应该有自己的认识。虽然将孩子送到学校读书,但绝不能用考试成绩作为学习的目标,而是要将某一个学科知识作为学习目标,让孩子知道考试只不过是人一生中必须经历的一些事情而已。
我们的孩子可以当科学家,也可以当厨师,可以当医生,也可以当老师,当技术工人,当清洁员。
最终,我们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有一技之长傍身,养活自己,成就自己。善良、勤奋,懂得感恩,和父母心灵相通,互相宽慰,不必相守,感恩拥有,相互之间,不干涉、不打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