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回我们说到楚王不听陈珍的意见,决意与齐国绝交,可如此,秦国的目的达到了吗?我们可以说达到了,也可以说没有。其实我们去看当时的地图便会发现秦国和齐国相隔甚远,这并不符合秦国远交近攻的整体方略,所以秦国意在楚国,而并非齐国。然而在当时楚国是有与秦国一战的实力的。那么摧毁齐楚的联盟也不过是下策,重要的是可以拉拢齐国靠向自己的阵营。
种地的丞相这个时候我们可以去看看齐国的态度,一开始张仪放了鲜美的鱼饵等楚王上钩,上钩以后确实与齐国绝交,对于国家而言,这种口头承诺的效果其实微乎其微。齐国可能看穿秦国意图,也并不一定会放在心上。要想真正瓦解他们的联盟就需要忍耐,对楚王足够的了解,对自己的鱼饵如此有自信。所以目前最聪明的做法就是等。等自己派过去的奸细不断地煽风点火,等楚王沉不住气,等他自己送上门来。老虎捕猎尚潜伏许久,何况国与国之争。正如当时姜子牙率十万雄兵种番薯;直钩钓鱼——愿者上钩,也是这个道理,聪明的人是懂得忍耐,等待时机的人。
现在我们可以看原文:“张仪佯堕车,不朝三月。楚王闻之,曰:‘仪以寡人绝齐未甚邪?’乃使勇士宋遗借宋之符,北骂齐王。齐王大怒,折节而事秦,齐、秦之交合。”张仪假装摔下马车,耐心等待三个月,终于迎来了这个机会。楚王并没有怀疑张仪的话,而是以为自己没有遵守承诺,别忘了楚王旁边一直有宠臣奸臣。而后使勇士宋遗借宋之符,北骂齐王。这里借宋之符其实是有典故的,齐楚已经断交,这时如果以楚国的身份则会被认为侵犯别国领地。所以才借宋之符,北骂齐王。这也间接挑拨了宋齐关系,更能向秦国展示自己断交的决心。这时再看齐王大怒。齐王为何震怒,其一自然是,一国之君受到别国侮辱与挑衅,自然不悦;其二楚国不仅与齐国断交,还挑拨了宋齐的关系,齐国并没有那么强大,需要盟友才能有安稳的局面。所以哪怕知道楚国被秦国欺骗,也会忌惮这楚国万一真与秦国结盟,攻打自己,是真的受不了。要知道楚秦结盟也不是没有可能,毕竟如果齐国不作为,也是有风险的。所以折节而事秦,齐、秦之交合。
这样秦国的目的达到了。当下张仪也无需再装,狐狸尾巴终于漏出来了。“张仪乃朝,见楚使者曰:‘子何不受地?从某至某,广袤六里。’使者怒,还报楚王。张仪为何要激怒楚王,只是为了贪图一时之快,嘲笑楚国吗?其实并不是,秦国拉拢了齐国,目的已经达到,接下来就是攻打楚国,大凡举战必事出有因,因此如果秦国骗人在先,攻国在后,无论如何也会被六国所不齿。所以激怒楚王让楚国主动发兵便有更正当的理由,试想保家卫国是多么冠冕堂皇的理由。
果然“ 楚王大怒,欲发兵而攻秦。”楚国没有那么到现在楚国是不是没救了,首先分析楚国和齐国是不可能再结盟了,并且如若秦国攻打楚国,那么各国也可能趁机分一杯羹。而这个时候如果可以讨好秦国,反攻齐国,得到部分齐国的土地,及时止损,也可以将损失降到最低。这也是有可能的,国与国之间利益罢了,也不一定就单独针对谁。这时陈珍又说话了:“陈轸曰:‘轸可发口言乎?攻之不如因赂以一名都,与之并兵而攻齐,是我亡地于秦,取偿于齐也。今王已绝于齐而责欺于秦,是吾合齐、秦之交而来天下之兵也,国必大伤矣!’ ”然而我们的楚王不会听的,首先:奸臣宠臣吹一些耳边风;其次上回我们就说道陈轸虽满口忠言却并不讨喜,楚王并不喜欢他,况且哪怕他说的是对的,楚王会愿意承认自己的错误吗?另外楚王被秦国耍得团团转,早就已经被惹毛了,谁又甘心再割地结盟,被各国耻笑呢?最后,楚国有实力,是可以与秦国一战的。然而他过于意气用事,没有顾虑后果,正如陈轸所说,而来天下之兵。楚国根本无法应付。
最终“楚王不听,使屈匄帅师伐秦。秦亦发兵使庶长魏章击之。”结果在楚王做出这个决定时,其实已经注定了。
老实说换成任何一个人被人欺骗,谁又能再去讨好他,求他与你交好呢。但是作为一个君主却必须有这样的气量才能治理好自己的国家,一个君主要考虑的不是面子,而是里子,为了国家应该有勾践一样卧薪尝胆的隐忍。其实我们生活中也有借鉴意义,你要明白你要的是什么,不要意气用事,得不偿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