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气再加上行动力,让我以一种完全另类的方式找到了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
我在此尽量客观地描述一下那段特殊的人生经历,用以纪念我来到北京的4个年头。
我是2013年本科毕业,当时我的母校还没有升到一本,我读的是汉语言文学专业,2013年年初,大学最后一个寒假的时候,我开始为毕业找工作感到焦虑,是深深的焦虑,那段日子是我大学四年最苦闷的三段时光的第三段,那个时候刚刚创业失败,自信心很受挫,但是内心还有很重的书生气,觉得找工作就不该是我这样的学生该考虑的问题。
然而现实是,2013年中国本科毕业生第一次突破700万,是史上第一个“最难就业季”,大环境就在渲染找工作很难。而且大学四年,我就从来没想过找工作这件事,一直都是自己瞎玩,就考了个英语四级,从来没拿过什么证书,也没有实习过,我预感到自己可能找不到一个像样的工作。
苦闷了半个寒假,我想了2个办法:
第一个:出一本自己的书,然后想办法上报纸,通过上报纸获得媒体关注,然后找到一个工作;
第二个:上求职节目,当时湖北卫视有一个《天生我才》的求职节目,这是我的第一选项,中国教育电视台的《职来职往》是我的第二选项。
于是寒假的后半段,我就开始筹备着这两件事,首先是开始整理大学期间写过的所有文字:
上面是我在移动硬盘里备份的资料,我花了剩下的半个寒假整理我大学期间的各种文字。与此同时,我也开始准备上求职节目,找节目组的电话,填报名表。
大四下学期刚开学,我就开始想办法出书,一了解发现,出书需要买书号,这需要花钱,出书又费钱又费时间,这条路看来走不通,至少正式出版这本书是没戏了,如果自己去打印店印刷,也就没法上报纸了。
于是又苦闷了几天,那几天开始大量看《职来职往》和《非你莫属》,想着只能上求职节目了。但是又有些不甘心,节目上面的工作我都不了解,也没什么兴趣,更重要的是,节目也不是说上就能上的,当时已经3月份了,6月份就毕业,很可能来不及了。
记得是一天傍晚,我在操场散步,心情沮丧,不知道该怎么办,这时我突然想起我的一个好朋友雷闯,他为了乙肝公益事业,坚持每天给总理写信,我想要不我也给领导写信吧,于是我开始想,要不我也给总理写信?但是转念一想,总理不可能理我,给市长写?基本没戏,给教育局局长?写些什么呢?
我在昏暗的操场上走了好几圈,想了半天,突然想到,给我们学校的图书馆馆长写吧,可是写什么呢?我又走了几圈,决定给图书馆馆长写一封公开信,然后让他证明我在图书馆借阅书籍超过400本,然后拿着证明去找记者,说不定能上个报纸。
于是我开始写给图书馆馆长的信,这封信我写了一天(我有整理资料的习惯,可是唯独这封信找不到了)。3月4号的上午,我拿着公开信去找馆长希望图书馆馆长给我开一个证明,证明我在图书馆借阅书籍超过400本。
来到馆长办公室门口,门正好开着,我探头看到馆长正站着在和两位老师谈事,我就在办公室门口等了一会,大概也就几分钟,这两位老师就走了,我立马敲门进去,馆长还没坐下,我就介绍自己,并且把公开信递给他,馆长看了看,记得他当时没有什么表情,表示可以开证明,不过需要写一个申请,让学院辅导员盖个学院的章,还说图书馆只能证明我的图书证在图书馆借过多少书,没办法证明读过多少书。
于是我立刻跑到学院办公室找辅导员,我们辅导员当时是个挺瘦的姐姐,我现在还记得大概长什么样,但是不记得叫什么了。辅导员人挺好的,我说了原由,她就给我盖上了学院的章:
这是当时我写的申请,现在看着挺感慨的。不过落款时间有误,应该是3月4号。
拿着学院盖过章的申请书,我又回到图书馆馆长的办公室,馆长把我带到二楼,让另一位老师给我查一下图书馆的数据开了一个证明,很快我就拿到了这个证明:
事情进展地挺顺利的,虽然每一步都不是完全符合预期,但是不管怎么说总是按照计划在进行。
(这里补充一下,我在大学一直还用着一位室友的借阅证,两张借阅证加起来借书超过600本,但是图书馆只能开我的证明,再加上我自己用kindle阅读的电子书,我大学四年确实能读书超过500本,可能会有读者质疑我读完这些书了吗?这个我可以保证确实读完了,当时我用李敖的读书方法,相同主题的几本书同时阅读,并且分专题收集资料,留下了很多的读书笔记。)
拿到证明我就回到宿舍,在宿舍里找到了一份《武汉晚报》,就给上面的记者热线打电话,接线的是一个女孩子,她简单做了记录,表示说,会把记录交给记者,至于会不会有记者联系我,要让记者来定。
记得就在当天下午四点左右,有一位记者给我回了电话,问了我大学的经历,还有给图书馆馆长写公开信开证明的事情,他听完在电话里说会来采访我,还让我不要跟其他的报社联系了,我听完还是挺激动的,觉得这回肯定能够上报纸了。
大概过了2天,也就是3月6号的样子,武汉晚报的一位记者就开车到了我的学校,他姓翁,挺矮挺胖的(后来知道他是《武汉晚报》的首席记者),还带着一个女实习生,直接来我的宿舍,在宿舍里采访了我,还专门采访了我的一位室友,还电话采访了我们人文学院的一位副院长,采访了差不多3个小时,他就开着车离开了,也没告诉我会不会报道。
那几天,我每天都会买《武汉晚报》翻翻有没有我的报道。记得是一个星期天,我知道自己上报纸了,可惜我完全回忆不起来我具体是怎么知道的了,是自己在报纸上看到的?还是同学告诉我的?
上报纸我基本不感到意外,但是以这样的主题上报纸,我还是感到意外的。报道中的提到的事件都是属实的,比如我两次暑期去贵州支教,自己办报纸,一个人搭顺风车从武汉到尼泊尔,但是这篇报道刻意地渲染悲情,我当时还没有投过简历,也并不觉得心酸。这则报道还刻意地制造话题冲突,首先是这个时代大学生读书有没有用,其次是大学生考证有没有用,这些都是公众关心的话题。再多感慨一句其实我们看到的很多新闻不是以还原事实为核心目标,其实是以故事性为核心目标。
(大家以后看网上的新闻,要多留心眼,人物和故事基本是真的,但是主题和细节却被记者刻意包装过)
不管怎么样,上了报纸,事情就有些一发不可收拾了,好几个省级卫视的电视新闻都播报了这件事,很多网络平台转发,还上了微博话题榜,身边几乎所有的老师和同学都知道了这件事。
当时最先与我取得联系的是一位湖北省孔子学院的张老师,他约我见了一面,然后开始有很多公司跟我联系,有一家做高速公路基建的上市公司,有云南的一家杂志社,还有一些其他的挺大的公司。
当时还有很多节目跟我沟通,比如《非你莫属》的节目组导演就在微博上私信我,问我愿不愿意上他们的节目可以给我安排,还有不少电视台和报社想采访我,但是当时我基本全部拒绝了。主要的原因还是,报道有一些失实的地方,刻意地渲染悲情,让我挺无奈。而且我只是想找一份满意的工作,不想炒作自己。
(当时书生气很重,有些不屑于这样炒作自己,现在回忆起来,还是有些小后悔的,错过了一次成为个小网红的机会,哈哈。)
后来,大概是3月14号,北京的《意林》杂志社副主编刘世佳(后来他成为了我职业生涯第一位领导)直接给我打电话,表示他们看到我的新闻,觉得挺不错,可以给我提供一个编辑或者讲师的岗位,薪资待遇都说明白了,而且是包住宿的,我考虑了一天,就答应了,我3月16号晚上就坐上卧铺来了北京。
我是3月17号一早到的北京,18号就入职开始上班,等签了劳动合同我确信自己真的找到了人生第一份工作。整件事的发展非常快,从上报纸到来北京工作,也就不到一周的时间。
这是我的第一个办公位。如果按照正常的招聘,我不可能来到意林杂志的编辑部做编辑,当时意林杂志的编辑部的实习生基本都是北京师范大学的学生。这里特别感谢意林集团的创始人兼董事长杜务先生,是他看到新浪微博上的新闻让刘副主编和我联系,给我这样一个工作机会。
在意林工作2年,我主要做编辑的的工作,期间还在《意林》上开过一个叫《熊出没》的小专栏,后来我开始负责校园宣讲,去全国的高中和大学传播意林的品牌,讲一讲我们的故事。这两年给了我很多的历练与成长,尤其是通过全国的巡讲,我几乎走遍了整个中国,再次感恩杜总和意林集团。
后来报道的影响力还持续了一段时间,我在北京接受了一次《大学生》杂志的专访,这是公司同意的,再然后我就开始了正常上班族的生活。
以上就是我找到第一份工作的经历,对很多找工作的大学生来说,可能并不具有参考性,但是我还是希望用我的故事告诉大学生朋友,无论是校招还是招聘网站投简历,还是各种内推,找工作最重要的是展示自己的个性和价值。互联网时代,展示个人价值的方法越来越多,找到工作的方法也越来越丰富。但是找工作真的不是单单投简历面试而已,其实你大学里做得每一件事都对你找工作有帮助。
我始终觉得大学本科,应该是最没有负担、最不受束缚的时光,最应该具备的是一些勇气和行动力,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我们自己内心的很多怪点子、小想法,并没有多难实现,难的是自己抬腿去做。没有必要在乎身边同学和老师的看法,成功了收获最大的是自己,留下的回忆也属于自己,失败了也没有关系,等毕业了谁还记得你的那些事儿。所以同学,去造吧。
在意林工作两年后,我选择离开,开始专注企业内训,一直研究个人效能的提升和职业规划,去年我出来创业,创办了小牛学院,专注于大学生的职业成长。2015年开始,我每年进入北京多所985、211院校开展上百场职业成长相关话题的讲座。每年一对一辅导100多位在校大学生进行职业规划与求职准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