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一周晨会请假没有参加,人在旅途中。
不久,看到群里消息,静发布了小组群规,这一期践行的要求等等,好似新的周期开始前那般豪云壮志、铿锵有力。
看来,这次临近践行周期结束的会议,大伙又深度检视、彼此打劲儿了。
过了一会儿,静私聊我,发来信息提醒接下去一周轮值组长是我,请我接棒,并重申了践行要求,尤其是组长的职责,以及惩罚措施。
之前群里她也有@我,本想空闲时间回复,眼见单独交流,我还是马上回复吧。
回复之时,心中有点好笑又好气。好笑是上周身为轮值组长的她,几乎没在群里“出现”过,好像请了一周的假,再之前,经常表格没有填写,也没完全按照要求来做。
好气的是,她感到自我懈怠了,本次90天践行的最后一周,轮到我轮值组长,她开始大张旗鼓要重振践行严格之风。不免在想,不是该自我严格起来,而不是要求别人嘛。
这话在脑袋里冒出之时,即惊讶不安又有些自我理解,体会到心中的不快。看来,要人服气,确实得自己做得好。
我此刻的不悦,正是觉得静最近的松懈,不管是忙碌还是态度上的转变,总之呈现“不在线”的状态,从信息上反映出她首先向他人提要求了。
所幸,我是个成人,嘿嘿,不是一名少年。情绪上来,看到它,也更看到这样的提醒背后我是获益的。于是,我回复她,收到,接棒!
第二天,早睡早起打卡后,没有第一时间填表,过了会儿将表格填好,那时好似看到静没有填表,也就刮了一眼,没细瞧。
不久,静单独发信息过来提醒要填表。嘿,心中又升腾一股劲儿,怎么没有填表啦?自个儿“在职”不尽责,这会儿专门盯着我了,马上回复“我没填?上午已经填过,我记错了吗?”
我对他人疑虑向来话留一分余地,怕真是自己没做到位。马上进群打开表格,确定自己填了,再回复“早上已填,不过不是打卡后就填。填的时候好像看到你没填呢。”
静回复“哦,我上去的时候好像没看到你的么?”
时间差不重要,做了就好。我继续回复“嗯,这周我轮值,必须要做到。”
“填了就安全了。”她发来一个大拇指。
静是个“工作狂”、“反思者”,手下团队很大,管理着一大帮子。交流的时候总是干劲很足,激情满满,雷厉风行。
她从医护工作转型做销售,有魄力有胆识,很善于沟通。她这一句安全了,本着为我考虑,免得受罚。
我的第一感,还是不悦。
突然,一句话冒出来“做对的事,而非做有利的事。”
这是稻盛和夫说的一句话,当时看到,就圈画下来。如果我赌气回复她,自己做好再管别人。
是我感到被约束被监督,不被信任的不快,是感到她的突然严格相待,于我不利。可是,这件事,她终究是对的。
一个团队要步调一致,需要制度的约束,彼此的制衡。
如今,静想我们这个践行小组从1.0走到7.0能够保持下去,能够真正协助大家养成好的做事习惯,不是对制度越来越漠视,不是彼此传递松懈的情绪,她想在这一刻重新开始,想在这一周通过群体的力量,再次“坚定不移”走下去。这份关注与提醒,是对的。
我突然对稻盛和夫的这句话深有好感。这件事的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生活中我们很容易遇到有利与正确事的选择。
过去,我没有这概念,做选择时以有利为主,这个利,有实质的利益的利,也有让我舒坦的情绪上的利。
或者,在不得不的情况下做出选择对的事,但肯定情绪很大。沉浸糟糕情绪中,不理解为何要做有驳于心意的选择。在过去,我还挺情绪化呀。
最近两本书的阅读,都提醒要摆脱消极情绪,要谨慎被情绪牵着走。想必,大部分人都这样吧。两位作者的提醒,让我看到了“它”,由此,遇事的时候,才会联系这句“做对的事,而非做有利的事。”
当以此为准则,回过头看我和静的交流,幸好头脑还冷静,想着静的做法是对的,没有带情绪回复消息。
为了能让这个团队的行动真正赋能彼此,我们必须严格遵守制度,彼此监督,严格要求,这样一起走到10.0,才不是过过形式,才算真正帮到自己。
以后遇事,主动思考,在“对”与“对自己有利”之间做出正确的选择。
(齐帆齐2021年9月年度写作品牌IP特训营,第214篇,字数1553,共累计364767字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