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以于永正《杨氏之子》为例的课例研讨

以于永正《杨氏之子》为例的课例研讨

作者: 李丹720 | 来源:发表于2023-09-10 21:37 被阅读0次

    话题一:把课堂实录还原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通过分层次朗读,当堂背诵。

    2.走进课文,抓关键词细读文本。

    3.迁移写作,依据课文内容指导学生当堂写作。

    教学重难点:

    细读文本,抓关键词理解,当堂指导学生写作。

    教学流程:(以思维导图形式呈现)

    话题二:依据新课标第三章(学段目标)和第四章(发展型学习任务群——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中第三学段的内容谈本课教学目标的确定。

    (一)学段目标(第三学段)【阅读与鉴赏】

    2.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体会顿号与逗号、分号与句号的不同用法。

    (学段目标中的第二条,聚焦于老师的课堂引导学生咬文嚼字,细读文本。例如在理解“诣”字的时候,学生根据注释了解到是“拜见”的意思,于老师备课精准,补充到:专门指拜见尊敬的人或者长辈。课堂到此并未停止,而是继续引导学生深刻理解“既然他父亲是孔君平尊重的人,孔君平就不会取笑这个小孩儿。”这就是联系上下文,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理解。)

    7.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拓展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

    (对照学段目标中的第七条,《杨氏之子》这篇文言文是需要积累背诵的,而于老师并非让学生生硬地背诵,而是分层朗读后水到渠成的呈现。于老师通过对学生进行“表情朗读”指导,并且在逐字逐句地理解文言文内容的情况下,进行了面容和蔼,表情幽默,动作风趣的范读。给予学生引导和示范的作用。于老师示范背诵课文,激发了学生背诵的热情,在第一环节,就将朗读和背诵有效地结合起来,达到了当堂背诵的效果。)

    (二)发展型学习任务群——思辨性阅读与表达

    本学习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通过阅读、比较、推断、质疑、讨论等方式,梳理观点、事实与材料及其关系;辨析态度与立场,辨别是非、善恶、美丑,保持好奇心和求知欲,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负责任、有中心、有条理、重证据地表达,培养理性思维和理性精神。

    第三学段:

    1.阅读关于中华传统美德、社会公德等方面的短论、简评,结合校园或社会生活中的实际事例,学习有理有据地口头或书面表达自己的观点。

    4.阅读哲人故事、寓言故事、成语故事等,感受其中的智慧,学习其中的思维方法。

    (之所以将这两条列出来,《杨氏之子》这篇课文聚焦人物的品质,于老师在课堂上带领学生通过对关键词句的剖析,寻找字里行间的寓意,理解杨氏之子的聪慧、有礼,为最后的当堂练笔埋下了伏笔,因为学生有了深入地了解,所以才会将文本内容进行丰富,杨氏之子的形象更加立体地呈现在我们面前。)

    话题三:结合新课标、课堂实录和教学设计,谈于老师达成本课教学目标的路径。

    研读课例中,将于老师的这节课教学目标设定为: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通过分层次朗读,当堂背诵。

    2.走进课文,抓关键词细读文本。

    3.迁移写作,依据课文内容指导学生当堂写作。

    教学重难点:

    细读文本,抓关键词理解,当堂指导学生写作。

    王荣生教授将文言文教学的要领梳理为以下几点:

    1.重点突破炼字炼句处。

    2.依原则处理字词。

    3.重视文言知识的应用价值。

    4.适时使用“翻译”方法。

    5.强调诵读,体会意蕴。

    于老师达成这节课目标的路径:

    1.熟读成诵

    于老师在这节课中通过第一次初读课文引导学生:仔细读一读这篇课文。和平时的课文有什么不同。让学生感悟文言文与白话文的区别:文言文语言很简练,有时候一句话只有一个字,但包含的意思很多。读文言文的时候要善于想象,把一个字变成好多字,把一句话变成好多话,这样就能读懂了。

    有了这样的指导,学生在朗读的时候就有了方法,边读边疏通文意,于老师通过引导、示范、鼓励、指正,层层剥笋,步步深入,达到了初步理解、正确朗读、通常流利,乃至熟读成诵的境地。

    于老师通过表情朗读、示范背诵展示给孩子们,激起了课堂上浓烈的氛围。正是有了前面的层层指导做好铺垫,学生的课堂背诵情况良好。此时已经完成了本课要求的背诵目标。

    2.咬文嚼字

    于老师首先提问到的是“甚聪慧”是从哪里表现出来的?学生回答到:孔君平抓住杨梅的“杨”和杨氏的“杨”说明小孩儿的确很聪明;儿应声答曰说明他反应很快,思维敏捷,也是很聪明;一句“此是君家果”小孩马上就听出来了,说明他很会听;“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这句话回答得巧妙,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这样紧扣“甚聪慧”一词,渗透到整篇文章中去感悟孔君平的聪慧,不仅让学生有了咬文嚼字的乐趣,在发现探索的过程中同样提升了学习的能力。

    3.细读文本

    “文中杨氏之子不仅聪慧,还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于老师课堂上这个问题的提出也让我重新认识了文言文在细微之处所承载的文化之美。

    这样就给我们如何细读文本,如何引导学生细读文本提供了范式。因为于老师的导之有方,教学得法,也正是有了前面对文本的理解与思考,学生的回答巧妙至极。

    从“为设果,果有杨梅”看出杨氏之子的礼貌,懂得待客之道。于老师接着追问:端出多少水果?就一种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学生回答到:“果有杨梅”,果子中有杨梅,证明不只有杨梅。“设果”,就是摆水果,如果只有一种水果,是称不上摆的。看学生的回答多妙呀,都源于理解得透彻。

    从“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中的“夫子”两个字看出来杨氏之子很有教养。而且“未闻”一词可以看出是杨氏之子既不动声色地“回敬”了对方,又不让对方尴尬。

    通过这样的细读,引导学生体味文章的内在传承,杨氏之子的聪慧、有礼貌、有教养,遇事用智慧和勇气解决问题,不正是最应该传承的优秀品质吗?

    4.炼字炼句

    于老师执教的《杨氏之子》其文学性渗透于整节课,不管是咬文嚼字的钻研还是细读文本的深入分析,都在向学生渗透文本的精华之处,体会作者的言志载道。紧扣单元目标感受课文风趣的语言,风趣的语言中透露着智慧。

    5.读写结合

    于老师的每一节课都是将读与写相结合,在这一环节于老师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想象把文章写得丰满一些。此时举例说明:第一句话“梁国杨氏之子九岁,甚聪慧”,非常简练,根据这句话,请你想象一下杨氏小儿长什么模样?注意,相貌描写一定要体现出他的年龄、聪明。

    有了这样的指导,学生知道了如何动笔,学生展示的过程于老师边评边改。不仅注重写生的理解能力,同时还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表达和创造的能力。在课后的要求和测试题目中也有相应的要求:展开想象说出句子的意思。这样写作训练的过程是对这一节课最好的检测,让学习真正发生。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以于永正《杨氏之子》为例的课例研讨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ftev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