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养的迷思》这本书,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的话,那么就是作者惊世骇俗的观点,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孩子的成长不起作用。
本书从头到尾都在反对一个观点,这个观点叫做教养假设,也就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如果父母对孩子充满爱心和关注,他们的孩子就会产生安全感,就会成长为有自信友善的孩子。如果父母与孩子交谈,倾听,为他们读书,他们的孩子就会变得聪明活泼,在学校表现好。如果过于严苛,孩子可能会变得具有攻击性或者焦虑。如果父母对孩子诚实,友善体贴,他们的孩子也会同样拥有这些品质,反之毅然。教养假设认为以上特质是由父母帮助孩子完成的,并从孩子的成长情况来判断家长所起的作用。
为什么作者要反对这个观点呢?因为她在长期的科研阅读中发现,这些研究的文章,忽略了一些因素,只选择对他们的结果有利的情形,他们研究的成果只能表达相关性,而非因果性。
作者认为:
第1点,孩子从父母那里得到的是基因遗传的东西,注意是得到而不是学到。支持教养假设的研究者,总能够得到证据证明一个聪明上进有爱心对孩子温柔的家庭教养出来的孩子也依然聪明,善良,温柔。但他们忽视了基因的作用,而且也无法剔除遗传的因素。
第2点,对孩子的成长最重要的环境是同辈群体。孩子们从同龄人身上学习,如何应对这个社会,在这个环境中确立自己是谁,完成他的社会化功能。这些都不是从父母身上学会的。典型的例子有语言,口音,移民家庭他们的二代在美国的生长。
第3点,虽然父母亲不能影响孩子们,但是老师可以,因为老师可以影响整个群体的孩子,而群体再产生影响力,这个会对孩子产生一辈子的作用。老师的具体功能是避免自己教育的孩子形成群体的分化,最好让他们有一个核心的观念,成为一个群体,而不是让他们因为种族,性别,经济情况,而分为不同的群体。
第4点,父母能做什么?除了基础的养育功能,父母有间接选择孩子同辈的权利,比如说,因为工作调动搬家或者转学,改变他的同伴群体,不过,这样的影响,会随着孩子年龄的增大而缩小。
最后,养育孩子是一个自然而愉快的过程,如果你不能享受为人父母的快乐,那说明你做得太过头了。专家们总是想方设法,把快乐和自发行为从儿童养育中抽取出来,将其变成一件苦差事,而我们在卸掉父母胸口担子的同时也想告诉大家,为人父母,不是你付出真诚和努力就一定能够成功的,有时候优秀的父母不一定有好孩子,但这并不是他们的错。
导师点评:
作者从正反两面论述了本书的主要内容,有理有据,层次分明,同时也看到了作者的观点和思考,结尾部分的总结很有启发性。继续保持,期待你的突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