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文目录
- 起因
- 医院模式的解构
- 医院看病和某东网购
- 最开始的一公里----挂号
- 通用货币
- 补充内容
起因
夏天的到来除了带来了炎热和美好的景色, 同时也带来了细菌病毒的卷土重来. 很荣幸的, 笔者在昨天一大早, 被突如其来的急性扁桃体炎疼醒. 一种难以忍受的痛的领悟, 如撕裂般, 每次吞咽口水, 你就感觉在经历着炼狱. 笔者自认为忍耐力很强, 但是面对这种痛感, 虽然大脑仍保持着清醒, 但理智告诉我, 不要再忍了, 为了自己的身体, 这次去医院看看吧~
其实本人很少去医院看病, 以前都是让身体的免疫力慢慢恢复, 实在不行就吃药, 如果稍微严重就会去社区诊所, 去私人诊所的模式很简单, 不用挂号, 就是直接找医生(大夫)看病, 如果正在接待其他病人就先等会儿, 排队, 等到你之后, 大夫望闻问切, 给你开药或者输液.
诊所的模式我很喜欢, 因为在这整个的过程中, 对于一个病人来说, 只需要和大夫一个人对接, 大夫全包. 而人总是对未知的事物产生些许恐惧, 对于一个连挂号都可能挂不上的看病模式, 也就是说可能去一趟医院都不一定能见到医生本人, 而我如果要挂号要挂哪个好, 选哪个大夫比较好, 这家医院的怎么样, 到底应该怎么去医院看病? 客官别急, 接下来我会一一阐述我在看病之前的这些疑惑是如何解决的.
医院模式的解构
通过这两天的看病经历, 我提炼抽象出了以下关系,
这一关系真的很微妙, 医院就像是一个诊所的B2C平台:

如图所示, 医生所在的办公空间, 我把它称之为诊所, 在这里, 所有拿到号的来访病人在门外等待, 而医生在这个小诊所中给当前的病人诊断病情, 并开出处方.
为什么叫它诊所呢? 首先, 在单一的空间来看, 的确, 唯一的一名医生正在给病人专注的看病, 并得出最重要的诊断说明, 而其他的像抓药、输液等服务可以由其他人执行, 因为最重要的决策医生已经给出了;
而从平行的空间来看, 这一层楼里的相邻办公室, 有可能坐着一位同样科室的医生, 也有可能坐着主治其他科目的大夫, 医院就好像提供了一个又一个的诊所空间, 供权威精湛的医生专注的服务于当前的来访病人,

所以说到这, 大家可能发现了, 医院的模式其实是平台模式, 而平台的优势是可以把资源高效利用和分配, 提供差异化、垂直化、一条龙式的服务.
原先的诊所劣势是只有少数的几名医生, 当人很多的时候忙不过来, 而医院这一平台将每个人的职责拆分, 根据重要程度分为决策机构和执行机构, 这也应该是医生和护士最本质的区别.
为了保证决策机构的高效运行, 自然而然的催生出了挂号机制, 让医生可以分配给每个来访病人的时间和精力相对集中, 这是对医生的精准状态的保护, 也是对病人的诊断负责.
当然, 挂号机制也不是万能的, 因为医疗资源的紧缺, 医院增加更多同科目的医生, 城市增加更多的医院, 增加并行运营能力, 才是解决的最佳实践方案.
医院看病和某东网购
好的, 如果这么一想, 我们可以类比的分析, 假如我们要在京东上买一个沙发, 我们要怎么做?
第一步, 打开京东网站, 选择 家具科—>沙发类 (扁桃体炎是选择挂号 五官科—>耳鼻喉科)

第二步, 选择哪家的评分最高, 或者销量最高, (医院里的挂号医生应该是某种职称, 划分为正高和普通)
第三步, 点击进入商家网页 (看病前, 我们需要挂号才能知道今天是否能见到医生, 以及什么时候能见到)
第四步, 点击购买按钮 (收费处刷医保卡或现金, 现在好像还支持银联了, 什么时候能支持支付宝? Apple Pay也行XD)
(哦补充一点, 每家医院在门诊楼一进来的地方都会有咨询服务处, 当上述流程某一步不知道如何进行下去的时候可以到她们那里咨询, 相当于客服亲~)
最开始的一公里----挂号
是不是很像, ha? 但是这里有一个问题, 就是现实世界中的医院是如何解决 能让来看病的人真的能挂到号 看到他们想看病的医生, 而不会因为前台医护人员的一句 "今天没号了" 而白跑一趟? 如何解决这最一开始的一公里问题呢?
如果在以前, 我恐怕想不出, 不过现在的世界正处于一个全新的时代, 互联网+时代, 这个问题医院和其他第三方服务平台已经给出了解决方案: 网上预约挂号(电脑网页和APP)!
笔者一开始其实并不知道去哪家医院看病, 翻网页到处查资料, 想去一家离住的地儿近的医院, 最好还是三甲的, 不过大医院人肯定很多, 不知道今天还有没有号? 然后我就无意中发现了一个APP, 可以搜索到本市的所有医院, 根据你想要的筛选条件给出, 输入自己要看的病, 自动生成该去挂哪个科室, 同时给出了每个医院的主治医生, 还有他们总共的接诊量、职称, 哪天可以约, 哪天约满了, 等等等所有信息.......
当然最关键的是, 知道了这些信息选出自己最想去的医院 最想去看的主治医生 最想去的时间段后, 可以直接网上预约, 锁定位置, 就像看电影在APP上订票一样, 简单高效, 不会让你白跑一趟!~ 以前很少来医院看病, 好像发现了新世界XD
(此处留一个广告位, 如果哪家平台想让我把你们家的APP放在下面, 我们可以谈谈~)

通用货币
互联网+解决了看病最开始的一公里的难题, 而对于初入职场刚开始交医保没多久的笔者来说, 还对一件事感到很新奇, 那就是医院界通用的会员储值卡——医保卡. 其实说是储值卡也不太恰当, 如果不考虑强制缴费的因素, 它更像是医院界的定投理财产品, 我叫它医者白条或医心宝~
虽然有一部分是自己的工资里扣的, 提取不了, 但是如果一生病到收费处刷卡会有一种自己一分钱都没花的错觉, 而且, 每个城市会有不同的政策触发统筹账户资金, 享受社会对重大疾病的关怀 (当然我希望永远也不要用上…). 如果把医保卡看作与医院看病相关的理财产品的话, 视角就可以被打开, 我们就会发现还有很多其他优秀的保险公司提供同样性质的、也许会更加优秀的医疗类保险, 这个以后可作研究.

补充内容
刚才有朋友在朋友圈补充,还有检测机构,因为我这个病情很简单,大夫直接看出来了,但是很多病情无法肉眼看出,还需要做各种超的检测,然后排队等待检测结果,大多数情况下, 医生的诊断都是凭借设备检查出来的结果, 这一部分以后有机会再更新, 多谢指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