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孩子在童年的前5年,真的很像魔法师。孩子也会认为这个世界是一个充满魔法的世界,相信自己的行动和想法能导致事情的发生。这个时期孩子所出现的问题都是因为孩子的原始心理系统还没有被理性思维统治和取代。
我们想解决孩子在这个时期解决的问题,必须要了解他们所处的年龄阶段的特点,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每个孩子都会用自己的方式呈现由新的发展阶段引发的问题,在这些阶段,孩子可能会出现暂时的饮食障碍,睡眠障碍和行为障碍。如果单独解决这些障碍没有太大意义,而是要想到障碍引发的源头,想到孩子因为发展阶段带来的问题,因为每个阶段这些障碍都有特殊的意义。只有更好的理解孩子的发展阶段的特点,才有可能更好的解决因为发展阶段带来的问题。
魔法师们的内心世界系列1-宝宝哭了,喂还是不喂?抱还是不抱?在孩子出生的前三个月,对于爸爸妈妈最痛苦的莫过于孩子的哭闹了。如果不是因为生病,也不是急性腹绞痛,最大的可能是因为饿,我们是喂还是不喂?有些妈妈会纠结是按时喂养还是按需喂养?之前有一种说法基于孩子的观察做出的结论:4小时喂养法(宝宝出生后的第一个月里,一般每隔四小时左右就会醒来吃东西)。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因为按时喂养的问题,在儿科医生和儿童行为辅导诊所的病例里,孩子的吃饭问题始终名列榜首,因为孩子的基本生存需要被抑制了,要开始进行报复。
从婴幼儿发育特点来说,刚出生几个月的孩子还不能形成让自己对饥饿延迟满足的能力,他们饿的时候一分钟都等不了,迫切的需要吃到东西。拒绝这种孩子的生存本能对孩子来说太过分了,因为这是他最强大也是最基本的生存需要。如果拒绝这种生存需要,会让孩子非常没有安全感,加重喂养障碍,对亲子关系也建立也是非常不利的。
魔法师们的内心世界系列1-宝宝哭了,喂还是不喂?抱还是不抱?如果排除了他是因为饿而哭,那我们是抱还是不抱。之前看到过网上一流传红帖说的是南加州的儿科医生教爸爸妈妈如何让孩子不哭,反复的告诉家长孩子一哭就放下来,不哭的时候才有的抱,美名其曰:哭声免疫法。他的这种说法也引得不少父母效仿,见效快,让爸爸妈妈省心,但是后来孩子轻则有睡眠障碍,重则人格障碍甚至精神分裂。
也有另一种说法,觉得孩子哭只是为了想得倒关注,把哭当武器,作为达成目地的想法。有这种想法的人把这个阶段的孩子想象的太有智慧了,孩子如果在3个月前是有这种想法,那么他已经开始有自己的思想并且能过了解他的哭声和爸爸妈妈抱他之间的因果关系。从婴儿心理能力来说,显然不可能。
再看另一种理论,理论觉得孩子的行为被迫切的生理需要所驱使,任何烦躁不安都是因为身体器官不舒服导致的。如果不是因为饿,那又是因为什么呢?我们需要多观察,有时孩子的嘴巴做出急切的吸的动作,甚至会把手放到嘴里来做安抚。有的人可能会想到口欲期,觉得孩子会用嘴巴去探索,去感受。但是我们换个角度思考,孩子会把吸奶当作生存需要,大部分母乳喂养的孩子每次吃奶的时候都用力去吸,真的是很用劲,所以我们会有句俗语说:使用了吃奶的劲儿。有的孩子即使在吃饱后,这种吸的需求还没有得倒满足,所以嘴巴里会有一种难以忍受的紧张感。正是因为这种紧张感导致了我们说的烦躁不安,所以我们抱着他摇摇,对着他的耳朵发出嘘嘘的声音都无法满足他的需要。
魔法师们的内心世界系列1-宝宝哭了,喂还是不喂?抱还是不抱?儿科专家会建议我们使用安抚奶嘴,发现能满足孩子对吸的需求。但是我们会质疑会不会让孩子养成依赖安抚奶嘴的习惯呢?著名育儿专家本杰明.斯波克博士一直推广安抚奶嘴的使用(斯波克育儿经就是他写的),他表示很少婴儿会养成依赖安抚奶嘴的习惯,当孩子吸的需要开始减弱是,大多数孩子会开始对它失去兴趣。3-4个月后,兴趣就会减弱,这时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减少使用安抚奶嘴的次数,看看是不是不需要安抚奶嘴。如果爸爸妈妈只是把安抚奶嘴作为让宝宝安静下来的神器,那的确会养成依赖的习惯。所以爸爸妈妈记住一个神奇的月份:6月!6个月后,孩子就不太需要安抚奶嘴使他安静了,如果他依然依赖,那我们就要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减少他使用安抚奶嘴的使用啦!
所以,在孩子出生后,我们要多去关注到孩子的需要,如果他的需要没有被满足,孩子的紧张感就会提高,而且会通过哭闹,焦虑不安,饮食障碍,排泄障碍或睡眠障碍释放出来。孩子的生存需要在早期会得胜利,因为对于很小的婴儿来说,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他们都不可能做到“自律”,因为他们还没有能力与我们合作,控制自己的内在需要。
魔法师们的内心世界系列1-宝宝哭了,喂还是不喂?抱还是不抱?我们知道,没有一种育儿理论和育儿方法是适应所有孩子的,只有针对某个孩子在其发展国政中某个阶段的育儿方法,这个育儿方法可能在这个阶段使用,在下个阶段也可能完全不适合。我们之所以尽最大努力满足孩子在早期的需求,是因为孩子完全依赖大人,没有办法去控制自己强烈的需要。但随着孩子的逐渐长大,他的控制能力会越来越强,我们就需要相对应的改变养育方法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