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哭了,到底抱不抱?
我在某育儿公众号里读过一篇文章,大意是说听专家说孩子哭了,不要马上抱,要延迟满足,作者照办了。可是过了几年,专家又改口了,孩子哭了要马上抱,否则会留下心理阴影。这让作者一家感到为难:专家能统一口径吗?
理论界在讨论,我们家也为此事有过争论。宝宝在月子里期间,有时会在自己的小床上哼哼唧唧,蹬腿,似乎在表示不满。老家来的老人儿总是说“让她自己待着,不能宠,不能惯她。”
娃爸之前看了很多的书,知道这时候是宝宝形成安全感的关键时期,坚持宝宝有不满的表示,一定要抱起来安慰。这遭到了老人儿和长辈的反对。他们一致认为,那是外国人的说法。
相信这些“外国人的说法”,在生孩子前,你也看了不少:
《西尔斯亲密育儿》:婴儿是不会有“坏”习惯的,他们只是在用唯一的方式与你交流。在宝宝出生后的前几个月及时满足他的所有需求,这意味着你们之间形成了一种良好的交流模式。学会回应宝宝的信号,这绝对是你对未来的一次成功投资。
《斯波克育儿经》:在前6个月里,你用不着太担心孩子会被宠坏,这么大的孩子很可能是因为觉得难受而哭闹。在出生后的第一年里,宝宝不得不依赖于大人的细心照顾、敏锐的直觉和及时的帮助来得到他需要的和想要的东西。如果大人感觉迟钝或者漫不经心,孩子就会变得缺乏热情或者心情沮丧。
《美国儿科学会育儿百科》:前几个月不用担心你的关注会宠坏孩子。仔细观察他,当他需要你的时候立刻回应他。在孩子6个月以内,你越是迅速而耐心地去安慰躁动的孩子,他长大后就越不用费心。这么小的时候,他需要不断地被安慰才能感到自己很安全,才能拥有对你的信任。现在帮助他建立这种安全感,你就会帮他打下自信和信任的基础,让他能够逐渐放开你的手,成为一个坚强而独立的人。……8-12个月大的孩子还很单纯,没有操控别人的能力。当他哭闹的时候,并不是故意想得到什么,而是说明他确实有需要。
老人儿有生动的反面示例提供:“老家有个人家,就是爷爷奶奶从小总抱孩子,孩子现在都3岁,出门都非要爷爷奶奶抱着!”长辈也附和说,孩子绝不能惯,要不以后“不听话”,“不好带”。
我当时处于矛盾心情。一方面我愿意按着娃爸的意愿,在宝宝不开心时就及时送上哄慰。一方面我也怕“宠坏”宝宝,怕三岁还不能下地的恶梦成真。所以,娃爸出差的时候,我没有及时响应宝宝的哼唧,有时心里也随着长辈说一声“自己待着,不能惯你。”。
抱!
后来出了月子,我体力精力渐渐恢复,自己搜集资料学习了一下,才发现:
1岁以内的宝宝,宠不坏,宠不坏,宠不坏!
宝宝哭了,闹了,尽管抱起来,尽管哄她。
如果你认为宝宝一哭就抱她会宠坏她,那还真是高看宝宝了。一个人要被宠坏,需要具备一种认知能力:我做了什么事,会有什么结果,从而可以用“哭”来控制大人的行为。
这是一种高级认知能力,需要位于大脑前部的额叶部分来完成。1岁以内的婴儿根本还没有开始发育额叶部分!婴儿大脑发育的顺序是从后往前、从里往外、从下往上,大脑额叶这部分区域大概要在1岁之后才开始发育,真正发育完善甚至要等到高中甚至大学阶段。
宝宝根本不可能利用哭声来“控制”大人。小宝宝,在床上哼唧,不高兴,有可能是太热,后背出了很多汗,导致她不舒服;或者食物反流,胃里不舒服;或者总躺着感到无聊(小月龄宝宝毕竟还不会翻身)。
宝宝无能为力地摊在床上,向身边的大人发出求救的信号。大人不帮助她,还笑嘻嘻告诉她“不能惯坏你”。宝宝根本不懂!这多残忍。
在1岁以内,及时响应宝宝的需要,不但不会宠坏宝宝,还会为宝宝大脑发育带来很好的帮助。给宝宝足够的安全感和爱,会帮助婴儿建立一个良好的大脑发育基础架构,有助于高级认知神经(我们上面说的大脑额叶)的发育!
如西尔斯所说:“我哭,就有人抱我,我继续哭,就有奶吃,当我感到孤独时再哭,就会被抱得久一点。”这种信号与反应的模式重复几百遍后,新生儿就会在头脑中形成“哭之后会有什么”的精神图像。婴儿发展学家把这种精神图像称为“图式”。这种的图像越多,宝宝的意识就发展得越好。
根据发展心理学,敏感型父母养育的孩子自我发展更好,能够有更好的受挫能力、自我控制能力、注意力。
当宝宝哭泣时,她拒绝接受新的信息或感官刺激,只希望有人安抚她,安慰她的最好方式就是将她抱起来。
中国专家的话
1岁以内的宝宝宠不坏,是有着生物学原理的,这并不是外国人特有的现象。我们也看看中国育儿专家怎么说:
郑玉巧(副主任医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炮兵总医院特需专家):如果爸爸妈妈总是忽视宝宝的哭,不愿多陪宝宝玩,也不多抱宝宝,怕把宝宝惯坏,这会使宝宝变得焦躁不安和孤僻,长大了,与人的交往能力会比较差。如果孩子遇到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需要父母的帮助,而父母不能积极回应的话,就会伤害孩子情感,使孩子失去安全感,长大了缺乏对人的信任,时而感到孤独,抑郁寡欢。
《3岁前,好妈妈一定要懂的育儿心理》:出生不久的宝宝,哭泣是表达自己想法的最佳方式……他们觉得如果一哭就过去哄,容易把宝宝惯出毛病。这么想是不正确的。宝宝出生后,只要没有学会说话,有什么需要,就会用哭声表达,妈妈学着识别宝宝的哭声,才能了解宝宝的意图。
《婴儿心理学》(“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依恋关系是一种具有生物基础的模式,激发年幼儿童向依恋对象寻求安慰、支持、养育和保护,从而保证自身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安全。依恋关系通常形成于1岁以内,通过婴儿与主要照料者之间的反复互动而获得。与照料者之间关系的质量会对婴儿的后期发展产生影响。婴儿与照料者之间温暖、敏感、及时、一致的关系有助于形成安全的依恋,通过这些互动,婴儿体验到了被关心、被照顾的感觉,并相信当自己有需要时,照料者就会提供帮助。同时,还会发展出一种自我能力感,认为自己表达需要的各种行动都是可被理解的、有效的。
在婴儿期最初的大半年中,他们行动时全然不知可能的结果,直到9或10个月大时,他们的行为才有了明确的目标,才开始根据自己想要实践的目标来安排自身活动。
……
后来
为此事,我后来也和周围朋友聊过。我问起定居日本的前同事ECHO,她说自己家小孩在婴儿期,婆婆也是不让宠着、不让多抱,她就是要抱,要宠,现在小孩7岁了,和妈妈非常亲密,独立性很好。ECHO告诉我:“要对你宝宝百依百顺,会有回报的。”
我的宝宝现在已经1岁多了。宝宝到了1岁以后才有被宠坏的可能,到时就需要学着延迟满足,让她认识到别人的需求和她的一样重要。这是后话。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