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单位聊天的时候,说到孩子可以延迟享受一样东西,让我说我们家的孩子刚好做到,那是什么呢?就是放学后给孩子买了一块面包,我们能否把这个面包放到明天早上当早餐吃?那明天下午放学的时候我们就可以买三块面包。
0505-2019延迟满足孩子真的拿到家之后,他忍住不吃,他想到是明天下午还有三块面包可以得到。这款面包就。静静的躺在我们家里,第2天早上当早餐吃了
在讨论的时候,大家说我们家孩子可做不到,拿到东西肯定吃了。
一位心理学老师说,那你家孩子可厉害了。
我回答老师说其实我也做不到,我拿到东西的时候也会现场就享受掉,不会再等到明天再享受。
1968年,美国心理学家沃尔特·米歇尔在位于斯坦福大学的比英幼儿园主持了一项实验。有32名孩子成功参与了实验,最小的3岁6个月,最大的5岁8个月。
实验开始时,每个孩子面前都摆着一块棉花糖。孩子们被告知,他们可以马上吃掉这块棉花糖,但是假如能等待一会儿(15分钟)再吃,那么就能得到第二块棉花糖。
结果,有些孩子马上把糖吃掉了,有些等了一会儿也吃掉了,有些等待了足够长的时间,得到了第二块棉花糖。
在那之后,先后有600多名孩子参与了这项实验。这项实验就是棉花糖实验,实验中孩子的能够等待的能力,被称为“延迟满足能力”。
这项实验最初的目的,只是研究孩子在什么年龄会发展出某种自控能力。
然而,将近20年之后,在1988年的跟踪调查却获得了意外的发现——
当年“能够等待更长时间”的孩子,也就是说当年“延迟满足能力”强的孩子,在青春期的表现更出色。
1990年第二次跟踪的结果提供了更多依据,比如:延迟满足能力强的孩子,SAT(美国高考)的成绩更优秀。
2011年,当初参加实验的孩子已经步入中年,他们接受了最新的大脑成像检查,结果发现,小时候延迟满足能力强的人,中年时大脑前额叶相对更为发达和活跃,而这个区域正是负责自控以及人类高级思维的区域。
以这个研究为依据,“延迟满足”被很多父母认为是成功教育孩子的目标。
以后的讨论我们另外讨论,我只说当前孩子延迟满足,他做到了,第二天他也得到了更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