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稍稍不慎就会被社会淘汰出局。由此带来的危机和压迫感使得人们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浮躁,甚至在未及思考之际就被整个时代拽着往前跑了,可究竟有多少人知道在奔向哪里呢?
世人心目中,寺院乃红尘不到之地。事实上,在当下的这个时代,寺院要保持自身的神圣性和纯洁性也并非易事。在商品经济的浪潮中,佛教似乎正朝着商业化、世俗化的倾向发展。
一提到佛教寺院,普通民众首先想到的是跟旅游有关,跟各种抽签、算命有关、跟价格不菲的经忏法事有关。这些都已经远离了佛教本身,偏离了佛教作为一种宗教对社会所起的教化和精神引导作用,是佛教的不幸也是社会的不幸。
济群法师在《佛教在商业浪潮中的反思》一文里,针对教界存在的种种问题,首先言明:并不是否认佛教发展和开放的意义,但如何发展和开放却是个值得深思和商榷的问题。同时指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一方面要把握好开放的尺度;另一方面要加强僧众乃至整个僧团的自身建设,通过教学、戒律和禅修提高僧团的整体素质。
追根溯源,造成当下佛教界种种乱象的原因既有历史、政治、整个大环境的外因,也有教界自身内在的原因。
在教界内部也存着两级分化的现象,较有修为的高僧大德面对教界的乱象忧虑自省,在弘法的过程中尤其注重正信佛教如理如法的弘扬和践行,对大众能真正起到精神导师的教化作用,但他们跟社会的接触有限、影响面有限。
社会大众大多接触的是普通僧众,而普通僧众由于自身修学和修为的欠缺,又很难对大众或者整个社会起到教化和引导的作用,甚至在商业大潮中沾染了红尘恶习反过来又障碍了自身的修行;这些都是当下教界问题的原因所在。
比较有意思的是,济群法师还列举对比的台湾和内地的佛教现状指出:僧团的经济独立从长远来说并不利于佛教的健康发展。
大家都知道台湾教界的弘法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每个寺庙之间大有竞争之势,寺庙的普通僧人也极少有不如理不如法的心形,经济不独立就是其中的原因之一。
在内地,很多寺院的经济非常独立,由于通过旅游及服务业来获取的经济利益显然要比开展弘法活动来得更直接、更简单也更丰厚,于是某些寺院和僧人就把主要精力从修行弘法上转移到为寺院的创收上来,若长此以往,僧团在丧失了教化社会的功能的同时亦演变成了一个世俗的团体。
这也引起了教内外一些有识之士的深深忧虑,他们已经意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和迫切性,已经从制度重建和佛教教育这两方面着手来维护佛教的神圣性和纯洁性,这些工作需要长期的努力和教内外更过人的参与,也可能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才能见效。
读完济群法师《佛教在商业浪潮中的反思》,回顾自己学佛以来的心路历程,对佛教的认知经历了一个由模糊盲目到明朗清晰的过程。
佛教和佛教界的现状不应混为一谈,两者并不完全一致。
佛教代表究竟的真理和完善的道德,而佛教界是由现实生活中活生生的人组成的,每个人在实践真理、实践道德的过程中总会有一定差异,这也是每个宗教团体都会出现的问题。
好在当今佛教界,还有很多类似于济群法师这样的高僧大德们致力于正信佛法的继承和弘扬。前不久的北京两会上,宗教界的有识之士纷纷提案“把儒释道传统文化纳入到国民教育体系中来”、“取消寺庙高额门票费用,让宗教回归民众”、“寺庙致力于弘法和慈善承办安养院”等等等等。
从他们身上,我感受到的不是看破红尘的消极避世,更多的是感受到大乘佛子身上那种慈悲济世、荷担如来家业的那种精神,那份担当!
就如济群法师在文中所言:良好社会制度的形成,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要经历一代甚至数代人的努力,但我们别无选择,因为我们面对的社会、面对的形势就是如此,不管来得及来不及,我们总是要去做,做总比不做要好!(2014、3、22)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