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下午,通过cctalk这个网络平台听了两节与“统计”相关的数学拓展课,收获颇丰。其中,第一节是张齐华老师的《“数”说淘宝》,第二节是袁晓萍老师的《统计里的秘密》。
说实在的,我并不是特意对比着选择来听这样两节课的,只是误打误撞地,这两节课在播放列表中的顺序刚好就是一前一后。
小学生学“统计”,学习目标应该怎么定?桌上有本《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何不翻开看看?
第一学段中,“统计与概率”部分就有这样一条内容:“通过对数据地简单分析,体会运用数据进行表达与交流的作用,感受数据蕴涵信息”。
第二学段中,“统计”部分也有类似的表述,层次更进一步:“能从报纸杂志、电视等媒体中,有意识地获得一些数据信息。能解释统计结果,根据结果作出简单地判断和预测,并能进行交流”。
结合课标来看,两位老师课的设计都紧扣课程目标,立足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都在课上做着一件极其重要的事情,那就是——让学生深度体会数据中蕴涵的信息,着力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
下面,我将分别选取几个教学片段来赏析两位老师的课,先来说说张老师的课给我带来的启示。
《“数”说淘宝》教学片段1——
师:张老师很喜欢在淘宝网上买书,前两天啊,看上了一本书《大数据时代 小数据分析》,很想买。但是,定价有点贵,于是,我在淘宝上一搜,出来了很多卖书的店铺。这时,你如果是我,比较关心什么?
学生四人小组先在组内交流想法,随后回答。学生的答案中提到会考虑:“评论,价格,销量,包不包邮”等因素。此时,老师进一步提供信息,说自己已经从几十家店铺中锁定两家,并出示如下表格:(注:下图不是张齐华老师课件中的原图,是笔者根据听课笔记整理绘制而成的,内容完全一样,形式略有不同)
A店铺 VS B店铺学生众说纷纭,有的挑店铺A,表示会优先考虑总价钱,A店铺只要40元,而B店铺书费加邮费,一共需要44元,不划算。有的挑店铺B,表示会优先考虑销量,好评率相差不大,但销量相差却很大,说明店铺B的质量可能会好一些。况且,有时候有的差评不一定意味着书的质量不好,有可能是物流,客服等其他原因造成的。
这是一个真实发生的“淘书”情境,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不虚,我甚至还打开了淘宝,搜索了张老师展示出来的那本书:《大数据时代 小数据分析》。我想,张老师之所以创立这样一个情境,是因为他想让学生感知到这些数据是鲜活的、实在的,就存在于我们日常生活中。而且,这本书的书名又与这节课的主题高度契合。选择它,再好不过了。
学生在货比三家的同时,也在反复分析、综合考虑,并对比老师所给出的各方面数据,再结合自身对数据的理解和所看重的因素给出购书建议。在师生讨论交流的过程中,学生也慢慢发现:作选择时要考虑很多因素。如,商品的价格,商品的销量,需不需要运费,有没有差评,物流快慢与否等等。最终不管怎么选择哪家店铺,他们都经历了“数据的提取→数据的分析→数据的运用”的全过程,并初步感知到分析数据的价值。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