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数据的收集与整理。统计与概率的领域,重在培养“数据分析能观念”。数据分析观念,最最重要的是首先有数据意识。
先给出讨论话题:学校要定校服,有蓝色,红色,黄色,白色四种款式,问要定哪种颜色的校服呢?
然后,让孩子们看数学书,把孩子的思维快速的引导到先统计一个班的情况上来。
孩子七嘴八舌,说着自己的看法。从谈话中可以得知,孩子还是处于自我为中心的意识中。
当用同理心询问孩子,如果你是校长,会怎么办?同意学校有很多种校服吗?到这个时候,孩子明白了校服必须统一标准这个要求。因此,有孩子说到:“少数服从多数。”这个建议获得了认同。
于是,就要调查喜欢的人数啦。有孩子们做举手状,说到:“我喜欢红色。”并号召别的同学举手。按道理,让孩子经历完整的数据来源过程,更让数据有现实的情境意义。如果,顺势调查孩子的喜欢情况,则让孩子经历了这样一个统计过程。
考虑到与课件的配套教学问题,教师话题一转,说到:“另一个班的孩子已经统计好了,我们来看看。”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于是,给出下列统计表。让孩子们来谈谈通过统计表得到哪些信息。统计的教学,回到了正统纯数学教学。
1,全班一共多少人?
2,喜欢什么颜色的人数最多?
3,这个班的校服要买什么颜色的?能根据这个班来决定全校的校服吗?
孩子依次回答问题。问题1很正式,并且写了等式。问题2,有孩子说到,同以往的数学有点不同,不用写数字。同语文有点相同,写一个“蓝”字就可以了。
问题3,应该要买蓝色的校服。这个时候,有个孩子嘀咕到:“我喜欢白色呀,怎么就决定买蓝色校服呢?为什么不是我喜欢的颜色呢?”
把这个孩子的问题全班讨论,最后,还是服从了“少数服从多数”这条原则。
不过,接下来的作业,这条“自我意识”还是暴露了出来。比如,下图: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说明什么呢?说明数据分析观念中依靠数据来表达对事情的客观看法还没有形成,部分孩子还是处于“自我主管”的意识里。
回到问题3中,能根据这个班的情况决定全校的校服颜色吗?
孩子回答到:“不能。因为,别的班可能不喜欢这个颜色。要多多调查,看别的班喜欢什么颜色,然后,少数服从多数。”
看来,单个数据不能起到决策的作用,孩子都知道了,应该通过更多的数据来做决策。
师:“那校长要怎么办呢?”
生:“校长去调查全校的人数。”
师:“假设校长没空,不能调查这么多的人,可以怎么办?你们有好方法吗?”(教师意图,渗透抽样。)
生1:那校长自己定颜色就可以了。
生2:就算我们都喜欢蓝色,校长说红色,我们也没办法呀,因为校长说了算呀。
生3:……
课堂完全跑偏了,抽样调查的渗透没有完成,少数服从多数的客观标准也带偏了。依靠客观数据来表达,决策的意识来没有完全建立起来。要培养孩子的“数据分析观念”,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网友评论